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及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早期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意义认识不足,习惯于在路面出现损坏后才开始进行维护修理。
实践证明,采用适当的配套措施、选择合理的养护手段,加强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是保持路面状况良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必要前提。
所谓预防性养护,是指为更好地保持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运营管理和经济技术的角度,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适宜的路段,根据路况检测结果和养护标准的要求,采取的路面保全措施而进行的养护工作。
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此时路面结构强度充足,而仅仅出现了表面功能衰减,为恢复路面表面服务功能而采取的一种养护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措施
一、概述
路面在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反复作用下,逐渐出现塑性变形积累和疲劳损坏,在使用一定年限后路面的损坏发展到不符合使用要求时,便需要进行改建或重建。
为使路面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除了要做好日常小修保养工作外,如能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预防性养护,是指为更好地保持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的使用寿命,从运营管理和经济技术的角度,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适宜的路段,根据路况检测结果和养护标准的要求,采取的路面保全措施而进行的养护工作。
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此时路
面结构强度充足,而仅仅出现了表面功能衰减,为恢复路面表面服务功能而采取的一种养护措施。
虽然预防性养护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但它是一种费用/效益比最优的养护措施。
美国道路业曾通过对几十万公里不同等级道路的跟踪,发现这些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有一个共同的变化特征:一条质量合格的道路,在使用寿命75%的时间内性能下降40%,这一阶段称之为预防性养护阶段,如不能及时养护,在随后12%的使用寿命时间内,性能再次下降40%,从而造成养护成本大幅度的增加,这一阶段称之为矫正性养护阶段。
预防性养护在延缓路面恶化速率及延长其使用寿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shrp计划成果显示:根估算,在路面使用周期内进行3~4次的预防性养护,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10~15年。
其带来的收益——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大大超过实施预防性养护的成本。
上述数字从经济角度和使用性能等方面说明了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实施预防性养护的配套措施
1.高度机械化
路面预防性养护需要先进的检测手段做基础。
先进的检测手段效率高,能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度和科学性,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速公路的检测效率和质量,已开发和应用集成检测技术,即由一台专用车即可完成路面状况的各项检测。
同时,路面预防性养护宜采用机械化的施工方法,以保证路面养护施工高效、优质、快速完成。
2.建立路面管理系统
我国现有路面管理系统是在全国干线公路基础上建立的,尚不够完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用于实践。
建立和完善路面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系统分析的方法和电算手段,建立路面状况数据库,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定量评价与预测,并进行养护对策的优先排序,养护资金的优化决策等,可为实施预防性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防性养护的常用方法
1.乳化沥青封面
将乳化沥青喷洒在旧沥青路面上,其主要目的是:第一,涂封沥青面层以防水和空气的进入;第二,使松散或“干”(少沥青)的沥青面层增加沥青分量。
2.稀浆封层
稀浆封层是用乳化沥青、细集料、矿质填料和水的混合料摊铺在沥青路面上,它能快速恢复路面,封涂裂缝和空隙以减少水和空气的进入;能减少和防止路面的松散;能为供低速行驶的路面提供抗滑的路表面;能适当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其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稀浆封层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已经有完整的施工规范及要求,是一种比较好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在许多地区已经得到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稀浆封层在使用中也有局限性,对于路基变形较大、已严重损坏的路面则不宜使用。
稀浆封层不能提高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不能调整路拱和修复车辙,只能起到修补裂缝、抗老化和磨
耗层的作用,对路面平整度的改善效果也不明显。
3.微表处
微表处是在稀浆封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材料、机具、工艺等方面较稀浆封层均有突破。
微表处具有防水、防滑、改善道路表观等多种功能,封层效果优于稀浆封层,使用寿命一般为4~6年或更长,是性价比较高的养护手段。
但微表处与稀浆封层一样,对有些病害是无能为力的,如由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佳引起的路面翻浆或龟裂等不能用微表处进行施工。
目前微表处在国内已得到应用,效果较好。
4.沥青路面养护剂的应用
沥青路面养护剂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能够保护和恢复沥青路面塑性和耐久性的石化产品,首产于美国,并在道路工程中得到应用。
沥青路面养护剂包括复原剂、裂缝填充剂和保护剂。
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护材料,使用它能非常有效地延长沥青路面的寿命,也可以用来修复已经老化或损坏的沥青路面。
四、预防性养护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预防性养护是为最大限度地延长公路寿命而有计划进行的,以路面为中心的综合处理体系。
它要求精心选择养护步骤,仔细安排实施时间表,以最佳成本效益延长路面寿命,从而使养护程序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究竟早期防御性专业养护该如何实施?应做哪些前置性的措施方法?又如何作质量考核测评?这一系列的问题,尚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应按照加强日常小
修保养、优先安排周期性中修、延缓大修时间的原则,建立和实施以周期性、预防性养护为主的科学养护体系,促进公路养护实现良性循环。
1.实施预防性养护的时机
预防性养护实质上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它并不考虑路面是否已经有了某种损坏。
因此预防性养护的实施时机应该是在路面尚处于良好状况,或者只有某些病害先兆时进行。
根据对高等级公路的调查,一般沥青路面在使用3~5年后,其表面由于交通、气候、日照等因素,开始氧化并出现轻微车辙、疲劳裂缝、骨料剥落等路面病害,如再遇到当初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问题,可能2~3年就会出现病害。
这些病害往往经过一个雨季后加速发展和扩大,并逐步发展至下层,造成整个沥青面层、甚至基层结构的损害。
因此,在到达年限或出现病害先兆时及时采取灌缝、洒油封面等预防性养护措施进行处理(一般在雨季之前),可有效遏制病害发展,延长路面寿命。
2.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
要重视和加强公路交通量观测和路况调查工作,并纳入各级公路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范围。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高等级公路实行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开发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路面管理和评价信息平台,通过研究对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科学分析公路技术状况的演变,实现道路病害及交通状况预警,制定周期性养护工程计划,提高养护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日常小修保养,及时采取中修措施
以路面为中心的预防性养护的关键,是要使路面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免受水损害。
这就需要在出现任何路面病害迹象之前提早进行预防性养护维修,否则就会使路面恶化,直至需要使用高额的结构罩面或整体重建。
因此,应高度重视公路的日常小修保养,按照“及时、补早、补少、补彻底”的原则修补小型路面裂缝。
当路面出现疲劳、开裂、老化和磨损等现象时,及时采取一些经济有效的中修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中修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公路的技术状况和特点,又要考虑节省投资。
以沥青路面为例,诸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微表处、薄层罩面等方法,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经济实用、便于实施的公路预防性养护施工方法。
4.适当制定年度养护计划大、中修的比例
在制定年度养护计划时,应优先安排中修,鼓励预防性养护,并在资金上给予倾斜;要合理控制大修或翻修改造项目,以实现公路养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原则上,对于公路基础设施状况较好的地区,大修里程应控制在公路总里程的5%~7%以内,中修里程应不低于10%;对于路况较差的地区,在加大大修改造工程投入的同时,用于预防性养护的中修投入也不能减少。
虽然鼓励预防性养护需要多投入某些费用,但因其能有效延长公路寿命,比起大修或整体重建来,是一种费用——效益比更优的养护措施。
五、结束语;
路面预防性养护在不增加路面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对结构状
况完好的路面实施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养护措施,可以延缓路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或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因此及早进行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在延缓路面使用性能恶化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和节约寿命周期费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