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住宅机电系统设计管控要点2012-07-24发布2012-08-01实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2 -GTS 72001—2012前言随着***集团住宅品质的不断提升,精装修住宅项目越来越多,住宅机电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而导致住宅机电设备各专业之间、安装与土建及精装修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炼住宅机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总结集团在住宅机电设计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编制本设计管控要点,旨在从设计源头优化住宅设备配置,提高机电设计品质,不仅为机电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亦可作为项目公司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指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年月日起实施,实施时间为年,下次修订时间为年月日。
本标准由***集团总工程师办公室归口管理,负责标准解释和修订工作。
目录1 范围................................................................ - 3 -2 职责................................................................ - 3 - 2.1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职责 (3)2.2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职责 (3)3 图纸完整性要求..................................................... - 3 -4 暖通空调........................................................... - 4 - 4.1空调系统 (4)4.2新风系统 (6)4.3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6)5 给排水系统......................................................... - 7 - 5.1给水泵及水泵房 (7)5.2净水系统 (8)5.3太阳能热水系统 (11)5.4燃气热水炉热水系统 (9)5.5变功率(自限式)热水电伴热保温 (10)5.6潜水泵 (12)5.7污水提升器 (13)5.8游泳池循环水系统 (13)6 电气系统.......................................................... - 14 - 6.1供配系统.. (14)6.2低压配电系统 (16)6.3住宅户内供配电 (17)7 电梯系统........................................................... - 18 - - 2 -GTS 72001—2012住宅机电系统设计管控要点1 范围本要点为机电专业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亦可作为项目公司安装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指引。
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全资项目公司及控股项目公司,其余项目公司可参照执行。
2 职责2.1 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职责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本管控要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并负责条文的解释、修订工作。
2.2 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职责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本管控要点的具体实施。
3 图纸完整性要求3.1住宅机电系统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设计成果文件应达到国家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深度要求。
3.2 设计说明应完整清楚,平面图、系统图、机房大样图、机电安装详图等均应表达清晰,内容齐全,便于施工。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应注明标准图号和名称。
3.3所有预埋件和预留孔均应标注定位尺寸、标高,明确做法详图。
3.4毛坯房应绘制机房大样图、安装大样图、户型大样图,精装修房除绘制上述图纸外还应绘制厨房卫生间大样图等各专业设备、设备接口、阀门、定位尺寸、标高标注应齐全、准确。
3.5 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设备的设置空间,其平面位置、安装尺寸、检修通道须满足设备的吊装、搬运、安装、检修维护、通风散热等需要。
4 暖通空调4.1 空调系统集团住宅项目除部分别墅、排屋项目采用地源热泵和空调水系统外,最常用的空调形式是变冷媒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本文中所表述的空调系统亦指变冷媒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
4.1.1 空调外机设置要求如下:(1)空调室外机组四周与墙壁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以下要求:接管或操作侧≥500mm;非操作侧≥300mm。
(具体情况如图所示)(2)冷媒铜管的最大配管长度和高差应符合空调厂家的产品标准。
(3)输出功率<8匹的室外机距机组一米处的噪音≤60dB(A),输出功率≥8匹的室外机距机组一米处的噪音应≤65dB(A),且均具有夜间静音运行模式。
(4)空调外机的位置应由暖通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协商后确定。
(5)应避免机组的运行噪音和废热污染对业主的正常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4.1.2 放置空调外机的设备阳台或机位须通透,机组的进排风处如设置通风百叶,百叶的透风率应大于85%,且应采用可拆卸百叶。
选用上排风的空调外机时,应根据厂家要求设置导流弯管。
4.1.3空调系统的冷热负荷,应根据所服务地区的气候特点、使用习惯、空调类型和调节方式,原则上按各空调区域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计算确定。
江浙等南方地区户内空调负荷设计指标可参照下列经验值选取:- 4 -GTS 72001—2012 (1)主卧室≥220W/m2;(2)次卧、书房、卫生间≥200 W/m2;(3)客餐厅、起居室、西厨≥250 W/m2;(4)其他区域按以下系数进行修正:4.1.4 客餐厅、起居室、卧室应按功能区单独配置空调内机;面积大于10 m2的卫生间宜单独设置空调内机。
4.1.5 户内公共走道、楼梯、走入式衣柜及面积小于10 m2的卫生间应将其面积的一半折算入户内空调面积,并由临近功能区的空调内机承担负荷。
4.1.6 变频多联机空调系统拖带率应满足以下要求:(1)机组拖带率(8匹以下)≤1.15;(2)机组拖带率(8匹及以上)≤1.25;(3)拖带率如需突破上述规定时,须将空调技术方案报集团技术部门进行评审。
4.1.7 空调室内机选型时应注意其噪音值,要求中档风速时内机噪音≤35dB(A)。
为控制室内机噪音,卧室不宜采用制冷功率大于6.3kw的室内机。
4.1.8 应在施工图设计前明确空调冷凝水管的走向及排水方式,应尽量采用重力排水,并在图中注明放坡坡度;注意在冷凝水排水横管最高处应设置透气口;冷凝水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不允许直接接入污废水管,有条件时建议单独设置冷凝水排水立管。
4.1.9 应重视空调室内气流组织的设计,建议采用顶送顶回或侧送下回的送风气流形式。
采用顶送顶回形式时,送、回风口的距离应保持在1.5m以上。
送、回风口的风管应安装到位,不应采用吊顶间接回风,如风管无法连接到位,可将风管与风口采用帆布或其它软管连接。
4.1.10 每台空调内机接管侧的下方吊顶上都应设置检修口,检修口可单独设置或利用回风口设置。
单独设置时应满足400×400mm的尺寸,利用回风口设置时要求回风口宽度不小于300mm。
4.2 新风系统4.2.1 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新风机主机的位置,方便检修维护的同时也要避免新风机噪音影响业主正常的工作生活;新风机取风口应设置在上风口,保证较好的空气品质,新风进口周围无锅炉、吸尘机等有害气体排放的设备。
4.2.2 如新风管道需要穿梁,则应在设计阶段明确,由结构设计师同意后,在施工阶段预留,应避免后期梁上开孔。
4.2.3 新风量和换气次数应根据住宅项目的定位由设计选取,一般取0.5~1次/h。
4.2.4 新风主机1米处的中档噪音≤50dB(A),室内新风噪音≤35dB(A)。
如因风量较大而无法满足时,应在设计阶段做降噪方案。
4.2.5 新风主机的进、排风口不宜位于建筑外墙的同侧,如需同侧布置时两者距离应不小于2米。
4.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4.3.1 低温热水地板采暖系统的供/回水设计温度为 55℃/45℃,最高不大于60℃,热水管材承压≥1.0MPa。
4.3.2 地板采暖的室内计算温度应不低于20℃。
具体设计温度如下:(1)室内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要求:(2)室内各采暖区域环境温度- 6 -GTS 72001—2012层和架空层)、顶层户型设计负荷指标需提高10~20%,距外墙、外窗1.5m范围内的地面需要作盘管加密处理。
4.3.4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加热盘管及其覆盖层与外墙、楼板结构层之间应设绝热隔热层。
对首层(含底层和架空层)的地板隔热层应采取加强措施,底层无地下室的部位还须在隔热层下面加设防潮层。
4.3.5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同一集配装置的每个环路加热管长度应尽量接近,每个环路的阻力不宜超过30Kpa;辐射盘管内热媒流速应不小于 0.25m/s。
如流速无法满足此要求时,应加设混水中心。
4.3.6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分水器前要求设阀门和Y形过滤器,集水器后要求设压力表、控制阀,集、分水器上要求旁设排气阀,4.3.7 地板采暖控制系统采用双温双控温控器;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可设置在控制面板内,与其他面板同高;地板温度传感器可设置在填充层内。
温度传感器应就地设置。
4.3.8 集分水器位置尽量选择在湿区,周边设置地漏为宜。
同时亦需考虑方便各支路连接,防止因加热盘管过于集中而产生地面过热。
4.3.9 卫生间应采用盘管加密处理,如加热盘管进入淋浴房须注意防水节点处理(参照***装饰公司下发的《***房地产集团精装修工程细部节点构造标准》淋浴房地板采暖防水节点大样图),不允许发热电缆和管材直接穿过淋浴房的防水翻边。
4.3.10 对于区域集中供热的地板采暖的项目,根据当地相关部门要求预留分户计量的条件。
5 给排水系统5.1 给水泵及水泵房5.1.1 给水泵选择应满足供水系统卫生、安全、经济、节能的要求。
5.1.2 生活给水泵和水箱应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
5.1.3 根据泵高效区的流量范围与设计流量的变化范围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主水泵的数量,一般主泵宜设2~4 台(不宜超过4 台)。
5.1.4 同一给水泵组,主泵应采用相同型号的水泵,设置同型号的备用泵。
5.1.5 当管网流量变化较大,或用户要求压力波动小时也可采用多台调速泵的方案。
宜配置适用于小流量工况的水泵,其流量可为1/3 ~1/2 单台主泵的流量。
5.1.6 若有持续较长时段处于小流量状态工作时,宜配气压罐(当用水量小,水泵停止运行时,气压罐可维持系统的正常供水,也有助于维持水泵切换时压力的稳定,也有助于消除水锤现象)。
5.1.7 无负压供水系统的方案设计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其供水方案和给水设备的选用应经当地供水行政部门及供水部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