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文章介绍了基于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及工作特征、目标岗位实践
专家职业成长历程、BAG课程开发法,考虑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条件,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到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和扬弃BAG课程开发法,对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在此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配置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而是根据职业领域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和相关性来构建课程体系界定课程内容,根据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排列课程。

课程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专业)最重要的职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内涵,用一句话概括可以理解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职业成长提供一个框架”。

一、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一是设计表格与问卷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进行需求状况分析,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分析专业所面对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二是紧紧围绕规划部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及时跟踪区域产业发展;三是明确本专业相应本科层次、中职层次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区别本科、中职专业定位,准确定位适合高职教育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二、深入分析职业领域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1.调研分析目标岗位(群)工作过程,确定职业领域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

目标岗位确定后,调研和分析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即目标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是按照哪一种逻辑线索展开的,常见的工作逻辑有产品、工作对象、工作过程、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等。

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是后续的调查发展性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及其课程排序等步骤的基础。

2.调研分析实践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确定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框架。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注意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时应把握“每一典型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作业过程,所期望的结果是特定的,这个结果反映了任务的本质意义”,即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职业工作或工作环节,一般为综合性和整体化的工作任务,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产生有意义的工作结果。

走访与目标岗位对应的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或进行实践专家深度访谈,依据专业领域的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调查实践专家在从新手到成长为实践专家的成长历程中从事过的具有代表性、挑战性和有助于提高能力的工作任务,得到目标岗位实践专家发展性工作任务集合。

在实践专家发展性工作任务集合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内容和工作要素相近的发展性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汇总,得到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3.依据学习难度范围,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序化。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仅是对具有特征性的、构成职业的特定能力、任务及其特征进行了专门的描述。

要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须依据劳耐尔教授结合赫威斯能力发展理论和德莱福斯发展阶段理论,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序化。

依据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难度范围的归类:第一难度范围:任务的处理按照一个已确定的系统进行,存在可遵循的规则和标准;第二难度范围:可以利用规律系统化地完成任务,包含一些较小的专业难题;第三难度范围: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更高的系统化,仅仅按照给定的原则行事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第四难度范围:任务没有样板解决方案,需要具备相当的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4.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课程体系和开发课程的重要前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因此在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时,不必具体分析该工作任务包含哪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只需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核心要素,即“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对工作的要求”等主要工作内容即可。

具体方法建议由专业教师、实践专家和企业高层次专家组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带着引导问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描述。

三、依据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专业学习领域的确定及排序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

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工作特征和目标岗位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水平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与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并排序。

专业学习领域原则上是由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对应确定的,但考虑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可操作性,也可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并不排斥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课程,可将为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共性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提取出来,组成1~2门专业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平台课程;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开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职业素质、基础能力平台课程;为拓宽、深化专业知识,增强专业适应性开设职业拓展类课程;根据各专业区域经济及企业特点,以及校企合作情况,综合考虑安排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

最后,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说明每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及平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学习难度以及建议课时数,即得到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以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及工作特征为导向,以项目、任务、范例、案例、设备等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为“主题”,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即学习情境及学习单元的设计。

组织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研讨,依据职业行动领域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考虑本校教学条件和相关知识的集成,确定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及学习规律进行排序,集成了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后构成了学习情境。

然后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同时开发配套教材、工作页(任务书)、教学资源等。

这样,通过抓住工作任务这条主线,利用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及工作特征、目标岗位实践专家职业成长历程、BAG课程开发法,考虑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条件,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