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题目: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作者:师清媛Zhuang 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thought, it advocates is a kind of easy and harmonious, transcendence and freedom , against people as "material ", despise the social climate of steep profits, and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outlook on life,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appear all sorts of deviation, is difficult to left the secular concept, also cannot according to their true willingness to make a correct choice. By learning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can help students treat money and ranks correctly, and help them to out of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etbacks and adversity remai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eyond the self.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a life purpose, life attitude and life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zhuangzi’s free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veals the "peripateticism" unique value in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Zhuangzi free and unfettered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1.引言庄子,原名庄周,又称庄子或南华真人,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庄子的一生是平淡的一生,也是贫穷的一生,他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垂钓于溪边,行吟于泽畔。

在争名夺利的芸芸众生中,庄子就如一位事不关己的局外人,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平平淡淡地存在着。

然而,也正是这位整日以打草鞋为生的普通人,将他对宇宙的终极哲学思想、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以及对苦难世界的冷峻思考融合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子的逍遥思想建立在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上,包括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他的这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对我们当代人有很大的启示。

大学生代表了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潜力资源。

大学生大多处于人生阶段的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庄子用睿智的眼光提醒我们要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不要被外物蒙蔽双眼,不要沦为物质的奴隶,在世界的千变万化中坚持内心的自我。

因此,庄子的逍遥思想在人生观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庄子的逍遥思想概述“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最终目标。

王夫之认为,“逍遥”的核心是”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

小大一致,休于天钧,则无不逍遥矣。

”1 这种逍遥游是体道的结果,而所谓体道则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就像庄子在其代表作《逍遥游》中描述的那样,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自己在天地间任意漂游,与万物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思想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然的人生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2.1广阔自由的精神世界庄子的一生,始终在热烈地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

他所追求广阔自由的精神世界,就是指一种精神上完全的超然与纯粹的自由,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始终保证心灵的自由翱翔。

在庄子眼中,外界的一切诱惑都是束缚心灵的枷锁,唯有精神家园的自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信仰。

《庄子·天下》篇中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正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动体现。

“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存在于万物之中,因此追求精神自由就是不断修养体道的过程。

“无待”是庄子逍遥思想的灵魂。

所谓“无待”,是相对于“有待”而言的,庄子认为,世人之所以痛苦,是由于生活在各种局限中无法脱身,而“无待”,就是要冲破一切内心的束缚,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奇特巧妙的想象,让自己的思想在辽阔的宇宙中驰骋,他所构想出来的画面都寄寓了他对自由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

他将高贵的大鹏与卑微的小雀进行比较,揭示了它们的共性,即万物皆有所待。

世俗中人如蓬间小雀一样,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终日沉溺于利益得失,困扰于功名利禄,他们永远无法到达心灵旷达、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1]。

那么,如何才能体道而逍遥呢?体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人精神世界1王夫之《庄子解》,第一页。

自我净化的过程,其真谛在于通过自身修养逐渐脱去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心灵负累。

庄子认为,自由其实就等同于自然,因而追求自由与回归自然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通过体道获得精神逍遥的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离形,二是去知。

离物而上,超越世俗与生死而去追求精神的宁静,“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

庄子所推崇的“见独”,也是要通过外天下、外物、从而逐步忘怀一切,在无尽的想象中与道为一,超脱于万物之流变,成为不朽之永存。

世人都在名利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庄子却宁做自由之龟曳尾涂中,这就是庄子修养体道、追求自由的真实表现。

从“有待”到“无待”,才能让心灵在各种境遇下逍遥自在。

2.2逍遥豁达的人生态度庄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为他通达的生死观。

他重视生命,充分肯定生命的珍贵,研究出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

在《庄子·刻意》篇中,他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谓之真人。

”意思是只有精通养神,才能达到庄子认为的“真人”的境界[2]。

养神需要在精神上纯粹不杂,在行动上要顺应自然,保持纯朴的心性。

而保全形体,则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使精神劳累,排除“营营”杂念,使精神不致散失。

倘若如此三年,便可达到养生养神,益寿延年的效果。

由此可见,庄子十分重生,但是,庄子重生却并不贪生,这便是庄子生死观的最可贵之处。

鼓盆而歌的典故就是最好的例子,庄子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是由于气息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息之散,死和生只是生命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生为生命的显现状态,死则为生命的隐伏状态,所以无需为死而感到悲伤。

他的这番道理,暂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达观态度来说,已经远在我们常人之上。

他摆脱了古代关于鬼神决定人类生死的观点,只将生死视为一种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把生死的过程看作像人间四时的运行一样平凡。

在庄子的处世态度中,最基本的纲领就是安时而处顺,也就是他的安命论的主要观点。

人生最大的困惑,就在于对命运认识的矛盾中。

人只要在世上生存就会与“命”同在,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

但是,这个“命”却又不是我们每个人能够控制的,而是来自周围环境的赋予。

因此人们才会感觉受到了“命”的限制,会感到不自由的痛苦。

庄子认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齐物论》)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每天纠葛不断、勾心斗角,人们沉溺于斗争的旋涡中而无法自拔的状况[3]。

然而社会的斗争是无休止并且无法避免的,处于这种斗争急流中的人身不由己,而斗争之外的人也无可奈何,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追求,但最后往往都在无休止的斗争中荡然无存。

庄子所讲的安命无为一方面是出于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却又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庄子认为,逍遥无为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他的《应帝王》中,他赞扬泰氏“其知情信,其德甚真”,摆脱了外物的羁绊,表现出逍遥自在的处世风格。

他认为,安命无为是人生由痛苦向逍遥过渡的基础,安命方能怡然轻松,无为则悠然自得[4]。

此外,人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全自身,需要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不让自己受伤害的距离,所谓“言者不智,智者不言”(《老子·五十六章》),认清现实,避开那些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矛盾,才能悠游于人世间。

因此,庄子的安命说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对语言之“命”的悬置,对生命之“命”的保养,对命运之“命”的安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