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州中世纪文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3世纪,大约800年的时间,此时,正是欧洲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时期。

在这800年间,初始的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州之间的拜占庭文化,远远高出欧州蛮族文化。

(所谓拜占庭文化,是东罗马帝国的另一种称呼,拜占庭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拜占庭文化主要继承、延续了古罗马文化,在神学、法学、建筑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

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

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

蛮族主要指凯尔特(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

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一大部分和罗马人融合。

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

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

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它以罗马帝国后期已被罗马奴隶主定为国教。

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相反,却曾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

同时,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教会垄断着中古的文化。

它从《圣经》中找出统治、压迫、剥削人民的“理论”根据。

它销毁古代文物和书籍对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采取敌视、排斥的态度,但是为了吸取古代文化中有利于教会统治的思想,也保留了其中一部分,诸如柏拉图的神秘思想、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

欧洲封建社会的分期:早期:5-11世纪。

中期:12-14世纪。

晚期:15-17世纪。

中世纪文学不包括晚期。

(教材47页)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欧州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融合的产物:首先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

(47页)欧州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欧州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48页)欧州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比如,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的主人公罗兰,就是一位爱国英雄,他把保卫祖国视为天职。

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例如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49页)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学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在各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州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

其中一些宗教故事,保存在儿童读物中,比如《格林童话》中的《十二使徒》:在基督诞生前的三百年时,一位母亲生了十二个儿子。

可她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不知如何来养活这些儿子。

她天天向上帝祈祷,请他施恩,让她所有的儿子能和那预言要降临人间的救世主在一起。

当她生活越来越窘困时,她就把儿子一个个从身边打发出去找活路。

老大叫彼得,他已出门走了一整天,走了很远的路,最后进入了一片大森林。

他想找一条出去的路,却再也找不着,反而越迷越深。

加之他非常饥饿,几乎都站不起来了,他实在太虚弱了,只得躺下来,并深信死神就在咫尺了。

突然从他身边冒出了个小男孩,浑身上下闪着光,像天使一样和善。

孩子拍了拍手,彼得只得抬起头望着他。

只听小孩问道:“你为什么这般绝望地坐在这里?”“唉!”彼得答道,“我正四处流浪,想找条活路,希望能见到那即将降临人间的救世主,那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孩子说:“那就跟我来吧!你的愿望会满足的。

”他拉着可怜的彼得的手,领着他穿过悬崖,来到一个山洞前。

他们走进了山洞,里面全是金银水晶,一切都在闪闪发光。

在洞的正中央有十二个摇蓝挨个儿排放着。

小天使说:“躺到第一个摇篮里睡一会儿,我会摇你入睡的。

”彼得照做了,天使边唱歌边轻轻晃动着他,最后摇他进入了梦乡。

当他睡熟时,老二也被他的保护天使领来了,他也像哥哥一样被摇着进了梦乡;接着其他兄弟一个接着一个都来了,直到最后十二个兄弟都躺在金色的摇篮里睡着了。

他们睡啊,睡啊,一直到三百年后的最后一个晚上,救世主降临了,那时他们醒了,最终和救世主在一起,成了人们所说的耶稣的十二门徒。

《老太婆》:从前,在一座大城里有个老妈妈,夜深了她仍独自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她想着自己先是如何失去了丈夫,继而又失去了两个儿子,渐渐地又失去了所有的亲戚,最后连她最后的朋友也离开了人世。

现在只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心里非常难过,然而最使她痛心的还是那两个儿子的去世。

她在痛苦之际向上帝倾诉,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那儿沉思,突然听到了早祷的钟声,她觉得非常奇怪,原来自己竟在悲哀中熬过了一整夜。

于是她点亮了灯去了教堂。

她到达时,教堂里已是一片明亮,但不是平常的蜡烛,而是弥满着黎明的光辉。

里面已挤满了人,所有的位子都给占了。

老妈妈走向她平常坐的位子,可那儿也被人占着,整个凳子都被坐满了。

她看了看这些人,尽是她死去的亲戚。

他们都穿着老式的旧衣服坐在那儿,一个个脸色苍白。

他们既不说话也不唱歌,可教堂里却响着轻柔的嗡嗡呢喃声。

这时她一个死去的姨妈站了起来,走上前,对这可怜的老妈妈说:“向祭坛那边瞧,你就会见到你的儿子们。

”老妈妈朝祭坛望去,果然见到了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吊在绞架上,一个绑在车轮上。

只听见那位姨妈说:“你看,如果他们还活着,上帝不会把他们当作清白无邪的孩子给招回去的,那他们的下场就会是这样子了。

”老人战战兢兢地回到家中,跪在地上感谢上帝,感谢他待自己好得超出了自己的理解。

两天后,她躺在床上死了。

这样的故事都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也明显带有宗教色彩。

英雄史诗。

中世纪早起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在氏族部落发展和大迁徙前后,主人公是氏族部落英雄。

成书时间一般在8、9世纪。

早起的史诗往往和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比如,奥丁神就是流传于北欧英雄史诗中的的主神。

奥丁是整个宇宙的主宰。

头戴金盔,两只神鸟“胡晋”(思想)、“穆宁”(记忆)栖息在肩膀上,神鸟的职责是每天清晨,飞往世界各地,准时返回向奥丁报告所有信息,名叫“格里”的两只狼守在足下。

奥丁是个独眼神,骑着一匹八角马巡游天下。

奥丁使用的长矛叫“冈尼尔”。

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来,早期的英雄史诗产生在人与动物还没有完全分离的世界,自然界的野兽对人还有很大的威胁。

再有可以看出,北欧神话中强悍好战的民族特色。

而这些特色都反映在早期的英雄史诗中。

著名史诗:《贝奥武甫》。

中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为了国家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

著名作品:《罗兰之歌》。

其主要内容是:查理曼率军出征西班牙,历时七年,征服了半岛上几乎所有的小王国,只有萨拉哥萨王国拒绝臣服,该国国王马西理为了让查理返回法兰西,假装皈依基督教,并派使者给查理送去重礼和人质。

法兰西朝臣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

大将罗兰向查理推荐甘尼仑出使萨拉哥萨国,而一向与罗兰不和的甘尼仑认为罗兰是有意加害于他,使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向敌军泄密。

当罗兰率领两万后卫部队返程经过一个山谷时,遭到萨拉哥萨40万大军的伏击。

罗兰及其战友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

临死前,罗兰吹响了号角通告查理曼。

查理曼率军返回,全歼了萨拉哥萨的军队并处决了叛徒甘尼仑,为罗兰报了仇。

作为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骑士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罗兰之歌》不仅在欧洲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也极具史料价值,被誉为关于英雄的“史诗”。

该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中世纪优秀骑士的精神风貌,是当时社会理想骑士形象的塑造和升华。

罗兰成为后来西欧骑士们的榜样,《罗兰之歌》成为衡量骑士行为的重要准则。

除此之外,它也充分反映了西欧骑士坚定信仰基督教,忠君爱国,勇敢地与异教徒战斗到底的精神。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

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而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

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城堡里,剥削农民,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

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

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

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

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

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夫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士骑士的最高荣誉。

由于他们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底层,他们中间有些人也有锄强扶弱的一面。

他们并不反对基督教;正相反,他们有时也为宗教去冒险,因为基督教对他们是有利的。

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要求文化,从东方回来的骑士把东方文化带到了当时还处于野蛮状态的西欧国家。

他们之中产生了一些诗人和歌手。

他们的诗歌歌唱现实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着宗教神秘思想,并且往往掺杂着一些怪异故事。

十二、十三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期,以法国为最盛。

骑士文学分两种: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骑士传奇的中心是法国北方。

骑士传奇的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

骑士传奇不同于英雄史诗,他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

骑士传奇可以按题材分为三个系统。

古代系统一般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

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凯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亚瑟是威尔士国王,他的出身几乎是遵循着神话英雄诞生的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