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书,数,御)
2.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产生于何时:隋唐
4.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理想中最高的目标:培养哲学王
5.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明确的提出教育立法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6.19世纪西方新大学运动最光辉的榜样是:柏林大学
7.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普鲁士)
8.北美第一所高等大学是:哈佛大学
9.欧洲近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0.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具有影响的大学是:莫斯科大学
11.俄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汉堡协定》
12.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点:学在官府
13.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14.辽金元官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给学田和钱粮
15.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学制
16.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趋势: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
17.在教育对象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孔子
简答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华夷,扩大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并且在经济上,时间上有条件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打破权力制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简答孔子对”学而优则仕”主张???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概括了孔子教育的目的,主张把官职与学习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受过教育,受教育的人应该得到官职,这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为平民开拓了重振的道路,有利于改革社会政治,但也有消极影响,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从入学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名利思想。
18.稷下学宫创办的时间是:战国
稷下学宫学生守则的名称叫《管子》中的《弟子职》。
主要内容是:1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要有修养。
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19.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开始于:魏晋
20.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
21.我国对小学教师施行教师资格检定制度开始于:清朝末年
22.古罗马的修辞学校培养目标是:演说家
23.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出现在:法国
24.在西方义务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17世纪
25.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人是:赫尔巴特
26.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
27.斯巴特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军事专制
28.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最典型的学校是:文法学校
29.提出教育管理的纯粹性原则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30.采取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对大学进行管理的国家是:法国
31.东汉时期察举制改为:推荐和考试相结合
32.德国现代教育制度中地方分权行管理制度比较典型
33.对策: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提高各级官员的素质,亲自出题策问,回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34.太学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照学生平时操行和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方法,这种教学管理方法是王安石创立的。
王安石办学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1整顿“太学”2整顿“地方官学”3增加专门学校4明确教学内容5改革科举制度35.学官考课法:是明代朝廷对官学教师进行考核的制度,主要是将教师是否称职,结合老师的通经成绩与学生中举人的数量结合起来考察。
36.六经: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教材,《诗》《书》《礼》《仪》《乐》《春秋》
37.宫廷教育: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教,是古埃及宫廷为了教育王子,王孙办的学校
38.书吏学校:是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
39.导生制:是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是由老师向导生施教。
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
40.双轨制: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为双轨制。
(英国)
41.骑士七艺:是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42.学院的特点:1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
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着书,刻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3书院一般建设山水盛地。
43.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调动了读书人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44.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1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45.学在官府体制形成的原因:1政治上,奴隶制阶级垄断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
2经济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
46.太学的学生主要有哪些:1由太常选送。
2由郡国县官选送。
3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
弟,有进太学的权力。
4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
47.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拔人才的大权。
2要巩固统治,必须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3全国统一必须选拔大量的人才,来担任各级官员。
48.元代书院管理的官学化主要体现在:1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
2掌握书院的领导权。
3加强对书院的管理。
4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的管理。
49.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办太学养士。
3重选举选拔人才。
50.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1学术被官方垄断。
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
3教育机构与行
政机构不分。
51.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他认为儿童生来就由盲目冲动的种子。
2儿童的管理要放
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
3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52.“终生化”教育:1学习教育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终生性的。
2任何人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考试会使大部分学生成为失败者,终生教育要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53.教育的民主化:西方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
54.杜威对学校存在的浪费是怎么样分析的??
——1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是组织问题,而组织背后是一种动机和观念。
2学校教育与儿童
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自然地介绍教育,造成了浪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3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唯一办法。
5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有什么意义??
——1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是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
56.评价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源,他把西方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个方面,他说理解的西政,不是西方的政治,而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些主张有明显地保守型,反动性,但也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57.什么叫“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
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
58.什么叫“苏糊教法”:1“明体达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
“明体达用”的精神实质就
是学以致用。
2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就是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
59.国之监的学生简称“监生”来源于:“荫监生”官生,是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的学生(或皇
帝恩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