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三、外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 (一)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P34-36) • 2.近代欧洲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变化 • 从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开始兴起的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贫民, 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一起 构成了近代欧洲教育的双轨制。 • 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在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当教育由“私人”的占有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 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管理。国民教 育运动是教育由“私人”的事变成公共事业的重点转折点。
• 5.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 (P121-122)
•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 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 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 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 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 赫尔巴特认定儿童都有“盲目的种子”和“处处 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 4.学在官府(P18) • 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当时的文化 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的文化官吏 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 所垄断。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也无专职的教育 行政管理人员。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 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其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这一特征表 明当时的政治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 5.“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本质 区别(P52-53) • 6.1922年学制(P77)
《中外教育管理史》
考前辅导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 单项选择题(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 名词解释题(正确阐述该概念的基本内容, 包括定义、基本内容及简要评价。) • 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的要点。) • 论述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要根据 提问展开论述。)
二、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 • • • (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P16-17)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评价(P65) 3.1922年新学制七项标准的借鉴意义(P78)
• 7.察举制(P28) • 8.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P32) • 9.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发展的影 响(P38-39)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 1.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20) •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齐之以礼”的教 学管理原则(P229—231) • 3.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评价(P244245) • 4.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54) • 5.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70) • 6.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评价(P303)
• 6.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P122) • 7.杜威(P188) • 杜威(1859-1952)是现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 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杜 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 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杜威不但强于教育理论, 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了。 • 8.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 (P189-190)
• 4.《爱弥儿》(P96)
•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他在书中虚构 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 教育。《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 归自然,发展天性。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 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 子教育改革的设想。卢梭认为,在教育中,应该 把儿童看作儿童,而不能看作成人,要尊重儿童 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 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 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透的和相 互作用的。两种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规定着学校 内部安排的性质:1.社会对学校的一般规定; 2.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处理组 织问题时没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 • 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环境,学校应当注意改变 自己的内部行为从而对环境作出独特的反应。学 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含着四个有着内在 联系的组织因素——任务、结构、技术和人,它 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注意这些因 素的动态联系。
• 他主张在儿童尚未树立道德观念之前,说教是无效的,必 须采取强制手段,包括威胁(具体规定、禁则、惩罚簿)、 监督、惩罚(批评、警告、站墙角、禁食、禁闭、打手) 等管理儿童,维持学校的纪律。另一种管理办法是安排紧 凑而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没有空闲时间做不好的事,即无 事生非。他强调指出:“如果不坚强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 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普通教育学》 第21至22页)他分析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说明了为什么要 首先进行管理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管理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 的爱戴。树立权威的核心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 根本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人际关 系。
• 发生在教育组织某一部分的情况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部分,但组织中某一 部分的故障也有可能被封锁起来而不致殃 及其余,这有利于局部适应。为学校具有 更多自主权提供了依据.民主人际关系学说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P249-251) • 重视教师的参与 • 重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一理论促成了“行为科学”的产生 • 10.开放系统学说对教育管理的影响(P260-262) • 开放组织系统具有两个特性:组织内部各个系统 间的统一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组织必须具有高 度的适应性,以应付系统环境中许多无法预料和 控制的突发事件和情况。
(二)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演变
• • • • 1.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P16-17) 2.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贡献(P40-45) 3.洛克(P64)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 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思 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 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 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分教育为三部 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 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 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 主要著作有《教育漫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