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现 实 主 义
作品赏析《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整幅画面是木板拼贴与油画的结合体。我们看 到,木头拼贴而成的房子及栅栏分别越出了左右画框。 田野、天空和远处的建筑构成了一个看上去十分美好 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门铃被夸张得那么大, 但手却始终够不着它。夜莺会带来美妙歌声,却吓着 了两个孩子。显然,我们对此无法理解、无法解释, 这是一个一反常态的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目录
1 简介与背景 3 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
2 两种surrealism)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 流派,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源于达达主 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此派别的理论根 据是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 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 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 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 合。形成涉及到艺术届、戏剧性、文学界、电影届的 运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 马格利特等人。
《红塔》 基里柯 1913
《诗人的愉悦》 基里柯 1912
《诗人的不确定性》 基里柯 1913
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斯特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是德 国画家和雕刻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被 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作品追求着一个明 确的目标:在观众中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使他们受到 奇特、意外的诱惑。他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表现手法: 运用拼贴画、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于创 造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被誉为具有颠覆性的 创新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
米罗的创作方式是有意 打乱直觉的正常秩序,在知觉 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抽象的语 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
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 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 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 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 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 想世界非常生动。
代表作赏析1《哈里昆的狂欢》
《睡眠 》 达利 1937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
代表艺术家: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
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 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 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 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 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 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 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爱之歌》 基里柯 1915
代表作品《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
用最简单的剖析方式来说,这幅画中的女孩象 征着人性中那些毫无戒备的的美好和纯洁,男子 的阴影象征在前方等待着的不测和危机,而整个 巷子的扭曲则表示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
《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 基里柯 1914
其他作品
《意大利广场》 基里柯 1913
《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恩斯特 1924
作品赏析《新娘的婚纱》
马克斯·恩斯特油画《新娘的婚纱》,这幅色 彩浓郁的作品中,展示的是超现实主义图景,画 面上充满了非逻辑性的荒诞感。
《新娘的婚纱》 恩斯特 1940
其他作品
《帽子造人》 恩斯特 1920
《鸟类、鱼和稻草人》 恩斯特 1921
《在三个目击者面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 恩斯特 1926
《小丑狂欢节》 米罗 1925
3.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 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出生于 希腊。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 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 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 固在死寂的光线中。然而,形象之间奇怪的 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 别的魅力。
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他以作品的高度象征性幻觉艺术而著称。他的作品 指在发掘主题中居于中心位置的神秘性,将想象和梦幻 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传统融合在一起,使 现实和虚幻揉而为一。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 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 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
《暧昧》 恩斯特 1923
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
胡安·米罗(1893 -1983)二十世纪绘 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他是一个真正的超现实主义者,没有受 到当时的弗洛伊德或者马克思主义思潮的 影响。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 心安排的背景,奇思遐想,幽默趣味,清 新的感情,以及他与非洲森林,印地安草 原工匠的默契之处。
2.风格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代表艺术家: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等
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 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 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 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 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 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 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 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 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 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1924年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给超现 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精神的无意识行动,运用这 种无意识行动,以口头或者文字的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的过程。思 想所发出的指令,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没有任何审美上或道德上的 偏见。
《哈里昆的狂欢》是第一幅超现实 主义的图画:具有在一个奇特的空间逆 转感。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画家 充分地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
《哈里昆的狂欢》 米罗 1925
代表作赏析2《荷兰室内之二》
《荷兰室内之二》是米罗从斯蒂恩的绘画《猫的 舞蹈课》着手,把它改画成《荷兰室内之二》,这 是一些无定形的形状,漂浮在含糊的空间里,是一 幅生动的梦间幻影。米罗画的一组人、物,都包罗 在一个略呈椭圆状的色块之内,端部有一个箭头和 一个小怪物,看上去是受到斯蒂恩画中紧凑的人物 构图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