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
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6首小提琴协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两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
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
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
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 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 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
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
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
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
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
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人们谈起莫扎特的音乐,往往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加以形容和赞美。
确实,除了少数几部作品,譬如著名的《第40号交响曲》、《第20号钢琴协奏曲》有着一些忧郁、凝重的气息外,莫扎特大多数作品都透出明朗而灿烂的气质。
了解过莫扎特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乐观是何等令人钦佩的气质!作曲家的生活过得艰苦而贫困,甚至带有一些悲剧色彩,但莫扎特很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将灰暗生活带给自己的抑郁流露出来。
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说,即便自己的大脑中始终萦绕着死亡的阴影,他也不会把这种哀伤、绝望的气氛通过音乐传播给别人。
莫扎特临终前不久写下的那部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便是这句承诺最好的体现——作曲家仅仅在第二乐章显露出一些对尘世的留恋与不舍,首末两个乐章依旧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气息。
而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甚至会发现不少乐章更具有“笑中含泪”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意境也只有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他的音乐一般都比较轻松活泼,雍容典雅,这与他早年成名有关我认为他的音乐最能代表整个维也纳古典乐派。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
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什么叫友谊”。
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
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
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很多人认为这是莫扎特音乐的美学精髓。
他的音乐美学有三条基本要求:动人、适度、有效果。
他要求演唱表情要恰当,讨厌一味追求华丽炫技的唱法,主张唱得圆润婉转,要雅致地运用必要的颤音、滑音和渐强减弱,表达得有力而不夸张过火。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
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
听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时是需要怀着一种高尚的宁静来细细咀嚼的,仿佛是走进了一个欧洲某个公园,它能让我们静静的享受着古典的建筑,庭中小径,月光下的路灯,小草鲜花,清亮的流水声,漫天的星斗倒影在小池中,一首曲子完了,我们可以怀着安逸悄然入睡。
而
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时心中往往是不能平静的。
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第一乐章似明月当空,一番寂静环境;第二乐章则如月映池底,波光澜澜,第三乐章其急风暴雨般的演奏典型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风格。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区别就在于两人都赐给人类美妙的音乐,但是美的不一样,贝多芬的急骤,莫扎特的慢悠;一个正视生活的困难,一个则用含着眼泪的微笑面对严酷的生活。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之多,但是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他崇尚自由平等,因此他的音乐是无比自由的,摆脱一切的夸张、一切原则上的冲突和对立。
看到他的一生经历,对他的敬佩不禁又多了一分。
是的,他是天才,不仅因为他3岁弹琴、6岁作曲、11岁作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一生创作22部歌剧,45部交响乐等大小622件作品,更因为他在那样困顿不幸的生活中,始终让乐曲中充斥着乐观积极的情绪和细腻温暖又轻灵的感触。
很多音乐家的命运都是坎坷的 如贝多芬。
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种 经常可以感受到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屈的精神 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
但是莫扎特不一样 贫穷、疾病妒忌、倾轧 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 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
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痛苦的消息 即便他有反抗,他也竭力保持着情感的平衡,哭里带笑笑里带哭。
“情感不论激越与否 都要有节有度 不应令人厌恶 音乐即便表现恐惧 也绝不可刺耳 而应悦耳动听。
音乐必须永远是音乐” 他于1781年在一封信中如此写道。
傅雷讲莫扎特的那篇文章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精辟“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是无限的信心”。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
每次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感受到那种莫扎特式的、如孩童一般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音乐境界,心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因为感受到他那种在残酷命运
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