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名老中医应用小柴胡方经验述评

当代名老中医应用小柴胡方经验述评

温阳扶正大法的临证抗炎机理探析意在抛砖引玉 ,拓宽中医师面对炎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临证 思路。

本文所述案例实为有力证据,而 《吴佩衡医案》 中类似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第 38 页 “伤寒 少阴阴极似阳证 (肠伤寒重症)”、第 45 页 “ 小儿伤寒并肠出血危证” 、第 51 页 “胁痛 (肝炎肝脏肿 大疼痛)”、第 66 页 “哮喘”、第 84 页 “ 乳痛 (乳腺炎)” 等均以温阳扶正大法为准则进行治疗并取 得满意疗效 。

笔者从医临证中亦有体会 。

如: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带状擅菇、当归四逆汤加附 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潜阳封髓汤治疗慢性顽固性咽炎等亦有确切疗效 。

是放在面对众多炎性疾 病时中医师在临证中不应被炎症 、感染、细菌、病毒等词语障之于目 ,还应谨守病机而各司其属 。

正如祝味菊于 《伤寒质难》 中所论述:“疾病之来,原因不明者甚多 ,必欲一 考其特因所在 ,一一 求其特效之方药 ,以有效之精力,窥无穷之造化,愚公之志可嘉 ,庄老之趣未及也。

”:“疾病种类繁 多,一病而探出一种病源 ,一种病源而创造一种特效良药 ,仅为人类之一种理想 ,以今之所知,能 确定其病源者 ,不过数十种而己......是故病源疗法 ,不敷应用。

”。

医圣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就 已提出:“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泊之 。

” 是中医临证思维的金标准 。

以上论述望得到同道在中 医II 伍证过程中的关注 ,其中必有未尽之处 ,敬请斧正 。

当代名老中医应用小柴胡方经验述评摘要: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重要方剂之一 ,l 临床运用极其广泛 ,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技照 现今培养名医的成熟模式一 “读经典 ,跟名师 ,做临床 P ’,本文作者通过认真学习 《伤寒杂病论》 相 关理论知识 ,总结名老中医应用本方的经验 。

分别从和解少阳 ,审证求囚,方证相应以及循经论泊 四个方面阐述了临证时灵活运用小柴胡汤的方法 。

关键词:小柴胡汤:名医经验 :l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作为伤寒少阳病的主方 ,其组方简约 ,用药精当 ,历来被视为传世名方之中的经典之 剂,无论是在在外感热病及诸多 内伤杂病之中,均被广泛应用 。

特别是当今许多名老中医 ,他们在 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其组方要义 ,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 ,通过对其进行灵活加诚 ,将 小柴胡汤更加广泛的的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虽然有很多病例属于个 案报道,但仍可反映出诸位名宿的辨证诊疗思路 。

本文就期刊文献中有关当代名医运用小柴胡汤的 经验进行梳理总结 ,以飨读者。

1 理论阐微一般认为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功,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邪郁少阳之证 。

教授更加强 调本方解郁之功 ,认为其主药柴胡 ,《神农本草经》记载有 “推陈致新” 的作用,并进一步将柴 胡功效发挥为调达气机 ,火郁发之 ,清热退烧三大特点 。

同时依据 《内经》 “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的原则,指出小柴胡汤既可以治疗外感病 ,又可以治疗多种内伤杂 病。

老中医同样指出柴胡能推陈致新而发五郁 ,以透达为特点而主少阳,性偏凉而有清透之功,可透达表里 ,宣通气血 。

其认为柴胡汤不要局限于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 症,凡是有气机佛郁者,均可2 证治特色 2. I 和解少阻治发热小柴胡汤在 《伤寒论》 中主治伤寒邪郁少阳之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发热及虚人感冒发热的治疗之中。

教授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创制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苓、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权壳、桔梗、生姜、大枣),专门用来治疗外感发热,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 。

自长川老中医善于将小柴胡汤和升降散同用,他认为此二方均主少阳气机,一出入一升降。

二者一重手少阳,一重足少阳,联合应用有纵横开闺之意,使一切少阳流毒宣泄外出,并指出这两个方子在外感热病治疗中均起到了屏障的作用,是“截断疗法” 的代表方剂。

长期发热一般多见低热,亦有个别出现高热,但无论患病时间多久,只要表现为典型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病症状时,就应果断的根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原则应用柴胡剂进行治疗。

马骥教授所说“有些发热,确属邪郁少阳,最长者可达二三月之久,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均应从柴胡剂想办法”,确是经验之谈,而临床相关的病例报道也是不胜枚举。

虚人感冒,主要是指久病之人、老人或新产后的妇女不慎罹患上感冒之疾。

《伤寒论》第97条曰z “血弱气尽,滕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而久病之人及老人身体素虚,新产妇女失血较多,这种情况下,均易引起外邪的入侵,造成邪气处于半表半里之间而稽留不去。

此时大多数医家主张应用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以扶助正气,驱除外邪。

如有人随机抽取陈瑞春教授近五年来所用的337张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发现其中治疗外感介于太阳、少阳之间,及虚人、老人、妇人、久病之人患外感所用相关处方44 张,约占13. 06% 。

2. 2 审证求因治诸病审证求因,也称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证治特色之一,其本质就是要抓住疾病的病机,针对病机,确立治法并遣方用药,形成理法方药一以贯通的中医学术体系。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方剂,可以大大扩展方剂的适应症。

如前所述,小柴胡汤可以条达全身气机,有非常高效的解郁功能,因此可以适用于一切气机不条畅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如陈瑞春教授充分利用本方的疏肝解郁之功,通过加入一些柔肝解郁、养心安神药物,治疗失眠、郁证、更年期综合症等情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王文彦老中医则根据其疏达气机之功治疗风湿类疾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小柴胡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枣等调补中焦脾胃的药物,《伤寒论》原文中亦有“嘿嘿不欲饮食”“喜呕”“邪高痛下”描述胆(肝)热犯胃的症状,可见本方尚奋调和肝胆脾胃之功,因此被应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及脾胃病。

教授可谓善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肝病,他创制了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苓、土夜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瞟峭、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苓、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苟、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蝶峭),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苓、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蜘、干姜、土鳖虫)等多首方剂,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

老中医常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木不疏土而致的反胃、呕吐诸症,屡收佳效。

陈瑞春教授的经验是运用柴胡温胆汤治疗肝郁化火,胆胃湿热,表现为食差,眠差或伴有癫痛及偏瘫等症:柴胡泻心汤治疗肝胆脾胃不调,脾胃湿热,胃腕痞胀,表现为肋间胀痛,腹泻等症:柴胡陷胸汤泊疗肝胆不和,痰热阻遏于胸胃,按之胸有压痛者。

高体三教授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作为治疗胃病的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进行随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很多名家还充分运用本方中黄苓清热的功效,治疗气郁化火诸证。

如冯崇廉主任运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因肝郁化火所致的内分泌疾病,如抗精子抗体阳性所致的不孕、不育,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不孕,反复发作的座疮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少阳在经络上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同时仲景在《伤寒论》第 230 条中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油然汗出而解” 的论述。

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小柴胡汤具有通利三焦之功。

由于三焦是“决渎之宫,水道出焉”,从这一点出发,很多名医如方和i兼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津液不布之便秘,程丑夫则用其治疗水液泛滥、决读失司之水肿、雁闭。

黄文政教授更是由此进一步提出少阳三焦气化的概念,以本方化裁治疗多种肾病、泌尿系感染等诸疾。

2. 3 方iiE相应效果彰方证相应最早来源于孙思递提出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后世医家多有阐发,而以日本古方派医家对其最有发挥。

其实质内容即“有是证,用是方”。

由于这种诊疗方法相对简沽,疗效也较好,因此深受许多名医推崇。

教授善于运用小柴胡汤,其认为凡是内外妇儿诸病,只要表现为往来寒热、日区而发热、身有微热、胸胁苦满、胸满胁痛、胁下痞硬、心烦干呕、嘿嘿不欲饮食等,兼有咽干、口苦、目赤、耳聋、小便短赤、脉弦数或弦滑者,投以本方,无不效如梓鼓。

马老还特别强调,在杂病之属阳证,凡其候见于乳以下脐以上者,均可考虑运用柴胡诸方。

这种经验,无疑是方证对应思想的体现。

对于如此众多症状,《伤寒论》第 101 条明确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 一证” 究竟是什么,历来学者众说纷纭。

教授认真分析原文,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指出少阳病提纲证中的第一症“口苦” 为本方的主证,即将口苦这一症状作为判别使用小柴胡汤的依据。

教授则认为有效使用小柴胡汤的关键在于抓住“ 柴胡体质”。

他将一种很容易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的体质称为“ 柴胡体质”。

其特点是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患者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此外,尚有医家根据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特性,提出本方可治疗某些定时而作或反复发作的的疾病,如不明原因定时腹痛,小儿夜间磨牙及一些诸如尊麻彦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2. 4 循经用方疗顽疾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还是承认六经与经络是有一定关系的。

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主方,治疗手足少阳经的循行部位所发生疾病,自然更有优势。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苦、干、眩者皆相火走空窍而为病也。

” 又《伤寒论》第 264 条云z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胸中满而烦.....。

”很多医家均用本方化裁治疗耳部疾病。

如张立教授用本方加入疏风散热之品治疗中耳炎,关思有教授应用小柴胡汤加入板子、磁石,治疗肝胆火热,循经上扰的耳聋,又应用本方配伍平肝潜阳药物治疗一例耳后异常疼痛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老中医以经络定位的方法,运用本方加入活血化癖药物治疗右侧顽固性偏头痛,疗效较佳。

老中医何炳元认为,带状瘤瘦多发生于胁肋部,恰为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

因此其治疗带状痞彦,特别是老年体虚者,很少用龙胆泻肝汤苦寒攻伐,而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银花、连翘等清热之品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伤寒论》原文中有两条阐述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妇女“热入血室” 之疾。

对于“血室” 的实质位置,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焦点。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少阳与厥阴肝经相络属,肝藏血,故邪气入于少阳,循经传至厥阴,即为本病之病机。

曹玲仙教授认为,女性少腹为肝经循行部位,对于邪气郁于少腹,阻滞气机所引起的盆腔炎等疾病均可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