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02——辉煌灿烂的文学一、单选题(共90 分)1.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
”下列各项对《诗经》的解读,正确的是A.收录自商至西周的诗歌B.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C.以五言为主或间以杂言D.奠定浪漫主义传统基础【答案】B【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故A错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故C的说法错误;它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所以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是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故B的说法是正确的解读。
2.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答案】C【解析】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
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
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3.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
这反映了宋词A.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B.社会化的发展趋势C.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D.题材范围逐步扩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宋词题材广泛,不再局限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化、世俗化趋势。
故B正确。
材料表现的宋词的题材,而不是文学的功能,排除A;材料所说的内容与儒家思想并没有很深的联系,排除C;题材范围的逐步扩大的过程是为了适应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
【点睛】本题通过宋词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重视,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4.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下列符合该艺术形式的作品是①《诗经》②《离骚》③《将进酒》④《无家别》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结合选项可知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将进酒》都是浪漫主义风格,故②③正确,C 项正确。
《诗经》和《无家别》是现实主义风格,与材料风格不符,故①④错误,排除AB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一是熟悉材料的艺术风格,二是分析各选项的艺术风格,紧扣设问要求即可知道答案。
5.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军事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文学革命等,与此观点相应的史实说明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唐末战场开始使用火药武器,不符合宋代,故②错误;柳永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⑤错误;①③④符合宋朝的史实,故选B。
6.历史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江城送别图》、《天工开物》、董其昌②《汴路即事》、《玄秘塔碑》、巧儿③《感天动地窦娥冤》、赵孟頫、“腹里”④《四民月令》、盐铁官营、表彰六经A.②①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江城送别图》、《天工开物》、董其昌是明代;《汴路即事》、《玄秘塔碑》、巧儿是唐朝;《感天动地窦娥冤》、赵孟頫、“腹里”是元朝;《四民月令》、盐铁官营、表彰六经是在汉代;故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B。
7.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以佛为主)。
”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游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在《西游记》中人物涉及太上老君、佛主、唐朝皇帝等,太上老君为道家人物,佛主为佛教人物,并且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名师点睛】四大名著:8.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
”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只适用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但不适用于中国的宋元文艺,故,排除ABC。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中国宋元时期的小说、戏剧也日益平民化、通俗化。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特征及影响【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征,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
要把握住此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壮大,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不断走向繁荣”等总体特征。
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在经济层面分析和认识。
关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领会人文主义的内涵,并灵活运用。
9.清代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作者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此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这部作品A.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B.讲述的文人故事贴合社会,发人深省C.表明中华民族向来有尊敬士人的传统D.推崇统治者所认可的儒家学说和精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儒林外史》反映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材料中“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凸显出科举制的弊端。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清代的《儒林外史》及其作者的杰出地位,不是强调其记述的内容是否真实、贴合社会,排除;C项,由材料中认为《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的观点不能推理得出中华民族向来有尊敬士人的传统的结论,排除;D项,《儒林外史》的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而不是推崇“儒家学说和精神”,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10 分)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春铺网阔,市晚鬻(yù,卖)蔬迟。
子美犹如此,翻然不敢悲。
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
俗易无常性,江清见老颜。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唐]郑谷《峡中寓止二首》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草市在南北朝、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概况。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答案】(1)概况:魏晋南北朝: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草市尉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草市出现夜市;宋代:草市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原因:统治者的喜爱和传播;柳永的词通俗易唱而受到市民欢迎。
特征:通俗化或平民化。
【解析】(1(根据材料“夜船归草市”并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实回答。
(2(观点:根据“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概括的出;表现: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原因:根据“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仁宗颇好其词”概括的出原因;特征:根据“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得出:通俗化或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