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学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学生)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学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学生)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诗歌与小说)
【学习目标】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学法指导】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人内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窗户。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诗经》——诗歌源头
1、内容:保存了从到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2、特点:由三部分构成;内容反映、的状况。

3、地位: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楚辞——诗歌源头
(1)概念:战国时期等人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色:具有,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灵活。

(3)代表作:屈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中国诗歌的开端。

三、汉赋——带韵的散文
1、特点:专重描述、华丽,讲究、是一种带韵散文。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二京赋》。

四、唐诗——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期
(1)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氛围;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等。

(3)表现
1、词在宋代流行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国策的推行,的发展完善,文人阶层壮大。

②天下分裂,战乱频繁的现实。

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作:婉约派——《雨霖铃》;《如梦令》、《声声慢》;
豪放派——“苏辛”:《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六、元曲——与音乐、戏曲结合的新诗歌
1、含义:由与构成,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

2、代表:《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七、明清小说——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1、社会背景:
①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和壮大,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政治: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③文化:八股取士之风摧残文人;不断完善,社会识字率提高;
2、特点:通俗易懂;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批判现实小说流行。

3、成就:
①四部名著:《》、《》、《》和《》;
②《》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
③《》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

④《》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知识点拨]
1.唐代的诗歌主要是文人文学,不属于通俗文学,故跟市民阶层的扩大无关。

一般谈到宋朝以后会提到市民阶层的扩大。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文化落后。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
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3)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4)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和、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第二部分自学检测
1.梁启超说:“屈原以前的文学,我们看得着的只有《诗经》”,《诗经》“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

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日想象力。

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

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

”可见,粱启超认为
①《诗经》中好的作品都具有想象力②屈原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屈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④《诗经》是屈原的诗歌总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2、《离骚》中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句。

与这一名言出处作品属于同一
艺术风格的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3.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5.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6.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7、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8.宋人项安世说,“学诗当学杜(甫)诗,学词当学柳(永)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认为杜诗柳词
A.有直抒胸臆的特点B.是诗词艺术的巅峰代表C.注重道德教化功能D.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北魏孝文帝对汉族的诗文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①“关关雎雎,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问题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请问: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6分)
问题二:分析宋词取代唐诗成为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
问题三:结合教材40页的“阅读与思考”所给出的材料,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并思考导致中国古代小说流变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高考真题
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
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
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第五部分课后反思:书法、绘画和戏曲艺术的成就跟朝代背景息息相关,作品反映时代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