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命题人:卢大亮鲍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A.高档时装业B.电子装配业C.高端制造业D.现代服务业2.与上海相比,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安徽省具有的比较优势主要有①生态环境②人才技术③产业配套④能源矿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A.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B.促进各城市等级提高C.提升长三角国际地位D.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特征以提升原有道路等级、扩大通行能力与提高行车速度为主。
该区域中心城市相对较少,县城短时交通圈服务范围的变化,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图1为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县城交通圈面积比例与覆盖乡镇数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4~5题。
图14.4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与发展使A.交通成本提高 B.生态环境恶化 C.城镇发展趋缓 D.产业结构优化5.该区域新建的主干公路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城镇分布 B.冻土危害较小 C.勘探开采资源 D.养护成本较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于川西海拔1200〜2000 m,相对高差在300〜500 m的沿河狭长地段,河谷内热量资源丰富,人口、城镇集中。
图2为河谷谷底某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统计图,该地1月均温-6℃-0℃。
据此完成6~8题。
图26.干旱河谷终年盛行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下沉气流 D.上升气流7.河谷内实施生态恢复工作,植草期通常选择在6月之前,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较高 B.蒸发旺盛 C.降水较多 D.土壤湿润8.与我国同纬度东部丘陵地区相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发展亚热带水果产业的突出优势是A.市场信息多 B.昼夜温差大 C.物流速度快 D.地质灾害少达里诺尔湖面积约189km2,湖水pH约为9.6。
该湖区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其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年平均气温-2-2℃,植被以草地为主。
图3为达里诺尔湖等水深线图(单位:米)。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达里诺尔湖区域气候近期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湖水水位下降3m时湖岸线变化最小的是A.亮子河河口 B.耗来河河口 C.贡格尔河河口 D.沙里河河口10.随着近期湖泊面积的萎缩,该区域变化可信的是A.流域面积会增加 B.湖水盐度会增加C.入湖堆积物增多 D.生物多样性增加11.研究达里诺尔湖沉积物显示水生植物的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6.72%)高于陆生植物(平均值为27.67%),主要原因可能是①该地平均气温较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物质进入②不同种类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③该地寒暑变化剧烈,陆生植被稀疏,生物量较少④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风力作用将主要陆源物质带离该地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乌鲁木齐位于亚洲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关键依托,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也是整个中亚地区的金融枢纽,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乌鲁木齐向西经阿拉山口横穿中亚地区。
“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通过区域尺度撬动“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合作支点。
图4为“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的空间演化图。
图4(1)指出“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空间演化过程中地理要素的变化特点。
(6分)(2)简述“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部分产业聚集对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8分)(3)除政策因素之外,说明“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成为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战略支点的主要原因。
(6分)(4)分析中资企业在“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中亚一侧投资对当地的益处。
(4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着精美壁画和彩塑。
莫高窟地处极端干旱的内陆戈壁沙漠地区,窟顶为一平坦戈壁,向西约700-1000米渐与鸣沙山相接。
当地为东、西风过渡地带,东风略占优势。
莫高窟长期受到风沙危害,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戈壁就地起沙。
研究表明,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在移动到戈壁带的过程中由于物源逐渐减少,风力会不断加大,加上部分沙粒遇到戈壁地表会反弹抬高,这使得戈壁风沙流成为莫高窟风沙危害的主要来源。
图5是科研工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向变化规律在莫高窟顶部建起了以生物措施和“A“字形尼龙阻沙网(由栅栏和尼龙网组成)等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形成以固为主,固、阻、导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
图5(1)判断造成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害风风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2)分析莫高窟未被鸣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掩埋的主要原因?(4分)(3)说明风沙对莫高窟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6分)(4)“A”字形尼龙阻沙网的组建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8分)(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9年7月5日,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经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为了中国第54项世界遗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开始。
该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枢纽,全球大量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图6为我国沿海地区候鸟迁徙通道示意图。
分析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
图6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冰川是一座“固体水库”,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
中国的冰冻圈是中国及周边国家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更是“一带一路”干旱内陆河流域的水塔,滋养着流域中的众多人口。
过去几十年来,冰冻圈的快速变化导致流域径流的改变,冰川融水量“先增后减”的拐点已经或即将出现。
到本世纪末,中国冰川融水将明显减少,其中祁连山区减少80%以上,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约减少50%-90%,天山地区约减少30%-50%。
简要分析冰川持续融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D 3.C 4.D 5.C 6.C 7.D 8.B 9.A 10.B 11.A1.B【详解】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本质上是将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向外转移,将研发和销售等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上海,实现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电子装配业是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附加值较低,是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故B正确。
2.D【详解】上海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产业配套条件更好;而安徽省生态环境有优势,可以积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
故①④正确,选D。
3.C【详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提高,并不是所有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成本都降低,故A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但不是每个城市的等级都会提高,故B错误;区域一体化发展强调分工与合作,并不是产业分布均衡化,而是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故D错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故C正确。
4.D【详解】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区域内各地到城市、县城的时间成本大幅下降,2 h短时交通圈覆盖乡镇增加,运输效率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于地域宽广的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D正确。
5.C【详解】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被誉为“聚宝盆”,运输量大运输需求多,资源勘探开采的需要是新建的主干公路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主要原因。
故C正确。
6.C【详解】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常年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故C正确。
7.D【详解】审图文信息可知,6月之前有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较大植草成活率高。
故D正确。
蒸发旺盛不利于提高植草成活率;6月之前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较多并不是影响植草成活率高的主要因素;气温较高确实有利于新植的草类生长,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缺水的环境即使温度条件适宜也不利于新植的草类生长,因此气温较高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8.B【详解】我国东部丘陵地区更接近人口密集地区,技术相对先进,获取市场信息更容易,基础设施较完善,物流的速度也较快,故A、C错误;地质灾害岷江上游河谷和东部丘陵均会出现,地质灾害多少并不是两地发展水果种植的突出优势,故D错误。
与我国同纬度东部丘陵地区相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故B正确。
9.A【详解】审图3信息可知,当湖水位持续下降3m时,由当前3米等深线与湖岸线距离可知,亮子河河口湖岸变化最小。
故A正确。
10.B【详解】区域气候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径流总体减少,堆积物总体减少;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就近期来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下降;湖泊面积的萎缩不影响湖泊的流域面积(由分水岭决定)。
故A、C、D错误。
根据湖水pH约为9.6可知该湖为咸水湖,随着湖泊面积萎缩,湖水减少,盐度会增加。
故B正确。
11.A【详解】该地年平均气温-2-2℃,气温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生物的生产和输入;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强,会导致水生生物来源丰富;该地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生物量较大,风力作用带离的物质较少。
故①②正确,选A。
二、非选择题:共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