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机车检修修程修制改革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作为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部分机车的主要客运和货运任务,如何使用工作在
新形势下加强机车检修、维护程秀机车的体制改革,以克服传统的机车维修系统的
缺点,减少过度维护,降低维护成本,减少机车修理停止时间,提高机车检修质量和机
车运用效率。
关键词:机车检修;修程修制;改革
1机车检修修程修制现状及面临问题
随着机务传统的计划预防修体制和新型机车的全面运用,逐步暴露出来过度修、成本高等问题。
机务传统的机车运维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铁路运输发展
的管理要求,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研判,开展要机车检修修程修制改革,解决好检
修和运用的矛盾。
1.1修程修制设置不合理
段修规程规定的修程周期为范围值,机务段在执行过程中一直以安全为导向,修程间走行公里或时间“一刀切”靠下限执行。
调配机车投入运用后,修程周期仍
以时间周期为主,未充分考虑机车运用状况、时间和走行公里。
1.2修程检查检修范围设置不合理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部分配件使用寿命延长,但现有范围对机车部
件寿命周期未充分利用。
部分配件检修或更换周期与设计的质保期存在错位,造
成机车部分配件存在失修及过剩检修问题。
在部分配件质保期问题上,机车生产
公司、配件生产或检修厂家与大、中修(C6、C5、C4修)承修单位相互推诿。
调配机车修程范围主要参考机车生产公司提供的维护保养手册,没有结合机车走行
公里、走行线路、牵引质量等情况,缺少对机车检修成本及机车运用检修效率的
研究。
1.3检修作业方式的设置不合理
机车整备场检修能力未充分发挥,随着机务整备场标准化建设的逐步完成,
整备场初步具备机车低级修检修能力,尤其是和谐型交流机车以维护保养为主的
C1修程。
机务段机车检修作业对工装设备、工具的使用观念转变较慢,仍沿用蒸汽、
内燃机车检修时粗放的管理方式,工装设备陈旧,信息化功能缺失。
1.4检修和运用数据共享和处置不合理
随着机车监测设备的运用,部分作业存在机检和人检同时进行。
由于监测设
备需专人维护及数据分析,存在重复修、重复检测现象,增加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对车上实时监测和地面检测设备数据的使用各自独立,与机车故障判断、分
析处置等技术人员经验数据无法有效结合。
2优化机车检修修程修制方案
2.1加强技术研究,实施自主化维修
一是借力主机厂,主机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对修程修制改革中直接
涉及安全的问题重点组织研究。
二是按车型进行检修规程优化和技术研究,借鉴
参考全路其他单位修程修制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
三是针对重点自主修项目实施
课题负责制,提供科研投入支持,对涉及技术复杂、安全风险大的项目,积极开
展科研立项进行研究。
2.2强化顶层设计,做到规章制度体系先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意见,明确改革的方向
和主要步骤。
二是分层级明确修程修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在制度建设层
面要给科室、车间充分的支撑。
三是针对关键检修技术工艺范围的改革,组织相
关人员进行系统性研究,制定检修技术条件,推动部件自主检修,为进一步实施
精准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2.3强化过程控制,加大写实力度
一是在过程控制上下功夫。
加大现场写实力度,通过修程修制改革后机车质量、运用状态、检修成本控制来验证修程、规程和工艺范围的科学性。
二是优化
检修作业环节的衔接。
根据检修工艺和设备的变化,研究各检修作业的有序衔接。
使作业流程设置合理科学化,减少等候、搬动、挪移、起吊等辅助时间,提高检
修效率。
三是开展高级修写实。
探索按部件、检修内容建立模块化工作量和价格
模式,科学研究确定价格与检修内容相匹配,提升高级修价格精细化管理水平。
2.4加强安全监测手段,把住关键安全问题
一是利用好车载监测设备功能。
做好车上在线的监测和预警,利用好和谐机
车CMD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对线上发生关键、重要质量问题及时向运用部门进
行提醒,做好预防性针对性的工作。
二是强化综合数据地面分析。
重点针对走行
部轴报装置、和谐机车6A,以及车辆TP报警,加强数据分析,严格落实数据分
析结果处置制度。
运用大数据分析思维,对修程修制改革前、后机车数据进行综
合对比,研判风险。
2.5完善激励机制,树立创新导向
一是分层级建立修程修制改革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正向激励,鼓励干部主
动担当,创新思考,发挥能动性。
二是针对配件自主修研究,鼓励实施项目制管理。
可以科研立项的组织立项实施,在奖励荣誉方面给予攻关人员倾斜。
三是建
立修程修制改革专项奖励,对修程修制改革取得明显效果、节支降耗成果显著、
机车配件自主修实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车间、科室一线参与人员给予奖励,提高
职工参与修程修制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应对策略
3.1加强对维修外包工作的管理
从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企业将会有更多的外包业务,传统的设备、技术、维修方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和先进设备的维修不适应,
而且仅仅依靠内部有限的维修人员去检测,不论是技术水平、人员数量还是技术
手段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如果将检修业务承包给更加专业的维修公司,
平衡内部维修和外包维修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在维修外
包过程中要加强对外包公司和人员的管理,对外包业务进行严格监督,促进维修
率的进一步提高。
3.2加强内部维修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维修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维修公司,因为这样能够缓解
内部维修人员的压力,同时故障检修率也将大大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提升
内部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好内部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管理
水平。
同时加强对内部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成为一支更加高效的队伍,
做好对机车和设备的故障检修工作,保证设备和基础的有效运行。
3.3加大检查力度
加大对设备和机车故障的检查力度是提升故障检修率,保证设备和机车有效
运行的根本途径。
首先是完善并落实好责任制度,使维修人员在对设备和机车进
行检查的时候更加仔细和全面,及时将存在的故障找出来并有效解决。
其次企业
要组建监督团队对检修工作进行监督,对检修工作不负责的维修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及时将没有检查到和被忽略掉的细节问题找出来,让故障得到解决,避免给
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机车运行带来影响。
3.4定期评价流程化
定期平价化流程是指每个月对设备和机车的检查数据进行评价,包括设备和
机车的维护状态、使用状态和整体性能。
然后把评价结果纳入到维修人员的绩效
考核中进行考核。
但在考核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设备检修的难易程度、
承担风险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对以上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然后对工作不足的
维修人员提出批评和惩罚,促使其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对工作好的维修人员进
行奖励,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检修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结束语
机车维修方案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备
维修方案,科学确定维修周期、维修标准和维修范围,避免过修,减少维修频率,防止年久失修,降低维修成本。
通过机车检修的基本理论,研究零部件的失效规律
应该逐渐掌握,应该改进维护的针对性,和机车利用率的综合效率改革应该改进,以
满足机车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的需求的高质量的发展新时期铁路。
参考文献
[1]孙联庆,刘晓鹏.机务段修制改革的实践及效果[J].内燃机车,2007.
[2]钱铭.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修程修制改革初探[J].中国铁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