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试题型和范围题型:单项选择题20分10题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25分实验分析题40分范围:心理学实验方法部分和教学实验有关内容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名词解释5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地板效应。
双盲设计: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被试也不知道。
因此将这种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和内容的安排称为双盲设计。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所谓内部效度就是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如果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控制不充分,那么这些额外因素的效应可能与自变量发生混淆,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完全有把握。
此时就说这个实验缺乏内在效度)所谓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都想将其结果推广,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同类现象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
这就需要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两向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比较B的不同水平下,A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交互作用显著。
用下列表达式进行判定:µij-μi,j-(μij,- μi,j,) = 0如果A因素的效应在B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或者反过来),那么就说A和B之间有交互作用。
这是两因素交互作用。
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简单效应。
三向交互效应和简单交互效应如果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第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那么就说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判断表达式:[µijk-μi,jk-(μij,k- μi,j,k)] -[µijk,-μi,jk,-(μij,k,- μi,j,k,)] = 0简单交互效应:在c因素的某个水平下,A和B的交互作用。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击中率和虚报率击中率:信号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
P(y/SN)漏报率:信号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
P(n/SN)虚报率:噪音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
P(y/N)正确否定率:噪音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
P(n/N)感受性d’ = Z N - Z SN判断标准β = 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 = M SN / M N如果以虚报率的Z分数为横坐标,以击中率的Z分数为纵坐标,那么画出的ROC曲线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机遇线的距离就是d’的值。
ABC三类反应时A、B和C三类反应时:(减法反应时)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此时所得到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的时间。
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
所得的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用C - A,那么所的反应时就是单独辨别过程所需的反应时;如果用B – C,那么所得的反应时就是单独选择所需要的反应时。
于是通过对特定不同任务反应时的比较(相减),就可得到某一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反应时间。
实验:简单、辨别和选择反应时的测定减法反应时方法的逻辑:安排两种任务,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它方面都一样。
如果两种任务的反应时有差别,那么就说明存在与该因素对应的心理过程;否则就不存在。
感受野: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的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刺激的时候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上单一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个区域就是该神经纤维或细胞的感受野。
视交叉:左视野的信息投射到每个视网膜右侧,右视野的信息投射到每个视网膜的左侧。
视网膜左侧神经都通往大脑左侧枕叶,视网膜右侧神经都通往大脑右侧枕叶。
因此在神经通路的某个地方,视神经会发生交叉。
左眼右侧的视神经会通向大脑右侧,而右眼左侧的视神经则通往大脑左侧。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具体的讲,人的模式识别常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到记忆中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
但有时候也可表现为对刺激产生熟悉感,即知道它是曾经以前见过的。
启动和负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促进作用。
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不利作用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部分报告法工作记忆广度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认知任务(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即工作记忆可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而且这个系统的心理能源是有限的。
工作记忆容量可通过阅读广度任务来测量。
简答题5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和选择问题;形成假设;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设计包含的内容?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和额外变量的控制;确定被试以及将实验处理分配给被试的方法;确定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实验预期。
多因素实验设计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优点?单因素实验设计:只考察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结果的推论性低。
多因素实验设计: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揭示多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的推论性高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的基本过程和计算方法。
首先要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从几乎完全觉察不到,到几乎完全能觉察到)选定5-7个强度水平的刺激作为比较刺激;然后将其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并以相同的方法记录每个比较刺激所对应的三类反应(“大”、“小”和“相等”)的频数,其中“大”、“小”两类反应代表了两类重量差异感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要重或轻),因此这两类反应的频数可以作为衡量重量差异感受的强度的指标某实验研究为2×2×2×2设计,前2个变量是组内变量,后2个变量是组间变量,每个实验单元安排10个被试。
请给出设计方案图。
某实验研究采用如下方案,请问这是何种实验设计?a1c1 a1c2 a2c1 a2c2b1d1 S1-S5 S6-S10 S11-S15 S16-S20b2d1 S1-S5b1d2 S1-S5b2d2 S1-S5 S16-S20实验分析题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它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将它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两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的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一位调查者想测验这个假设,被试对因成绩差而受惩罚的恐惧不利于控制行为,即不会对行为控制产生有利的影响。
调查者使用一个稳定性测验来测量成绩,在这个测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一根描画针插入一个孔中,同时尽量避免接触到孔的边缘。
每个被试要将描画针插入15个孔内。
主试告诉被试,如果他们的任务表现很差就会受到电击,以次来操纵被试的恐惧。
在实验前,主试将一个电击设备绑在被试的腿上,在实验中,无论被试表现好坏,主试都不会电击他们。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条件下:第一组接受50伏电击——中等恐惧条件;第二组接受100伏电击——高恐惧条件。
最初假设为高恐惧被试的表现比低恐惧被试的表现差,实际上两组的均数近似相等。
根据这些结果,实验者认为对惩罚的恐惧与行为控制之间的相关很小。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某实验者想要验证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创造力的假设,她还假设在涉及自我条件下男性在创造力上的优越性将会增加。
这个设计采用2×2因素设计,其中一个变量是性别,另一个变量是自我卷入的高低。
她操作自我卷入的方法是,告诉一半被试这个任务是一个智力测验,他们的得分都将被张贴在公告栏上(自我卷入高),告诉另一半被试她想要测验的是某一任务的信度,同时他们的名字可以不写在答卷纸上(自我卷入低)。
她的创造力测验就是“不寻常的使用法”(unusual use)测验,测验中每个被试必须在5分钟内尽可能地说出一个物体(比如锤子)的不寻常的使用方法。
在这两个自我卷入的条件下,每一组都有参加实验的25个男性和25个女性,男性是高级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成员,女性来自妇女会预备班。
他们被给予的两个物体是:(1)一个军用指南针和(2)一个猴头扳手。
每个物体所给予的时间是5分钟。
结果表明,男性在两个物体的不寻常使用法上得分的平均数中,自我卷入低的分数为4.1,自我卷入高的分数为7.6;女性的平均数中,自我卷入低的分数为3.2,自我卷入高的分数为2.4。
因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都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显著。
所以她认为实验能够支持她的假设。
请问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两名被试,甲的击中率为0.8,虚报率为0.4;乙的击中率为0.6,虚报率为0.2。
试分析比较两个人的再认辨别力和判断标准如何?PZO转换表p=0.1 z=0.26 y=0.39p=0.2 z=0.53 y=0.35p=0.3 z=0.84 y=0.28p=0.4 z=1.28 y=0.18请大致介绍心理表象旋转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及意义。
方法部分要详细说明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设计等。
并且阐明减法反应时方法在其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方法与程序: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使用一号反应盒,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结果与讨论:将被试的结果按在不同的R条件下的表现列成表格,表明了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结果图中是以旋转角度为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的折线图来展示不同的R字母的反应时情况。
详细结果的第一列是R的倾斜角度,共6种;第二列是R的正反;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第四列是反应时(毫秒)。
讨论 1.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2.因为在课堂教学实验中,并没有遵循严格的实验程序,对被试状态以及实验室环境也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