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部曲
(一)“找—找—读”
既然要解释文中某个词语,首先就要学生在文中找到该词语,找到词语后,还要将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找到,然后反复的读。
当然,有时仅读一句话可能还不够,这就需要去读更多的话,这样才能找到这个词语的意思。
并且,老师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很难的词语,要学会用生活中的事例将其通俗化,简单化。
(二)替代法
有时,一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判定,反复读它所在的句子也难判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法”来解决,这一方法对形容词尤其管用。
替代法是指当一个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先不看这个词语,而是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语言(一句话或词语等)去替代它,只要与全文表达的意思不矛盾、把它与“词语”所在的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个词语在本文的意思。
当然,这需要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正说明“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案例一:
有一篇描写漓江的短文,第一句话是:“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漓江的美。
文章最后:漓江的景色“美不胜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对于这道题,可以采用“替代法”,按下面步骤进行:
(1)先暂不看这个词语,则该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只剩下:漓江的景色()
(2)本文主要描写漓江的景色,我们就该自问:“漓江的景色到底怎样呢?”
(3)从文章一开始就知道漓江美丽,学生读了全文后也很容易知道漓江景色美,这时,我们把“美”放到括号中去,就变成“漓江的景色(美),与全文不矛盾,因此,就能判定“美不胜收”的意思与“美”相关。
(4)如果只写一个“美” 字,显得不够理想,我们只需加一些修饰词:“非常,特别”,该词语的意思就是:“非常美,特别美”。
(5)强调其在文中的意思:本文指“漓江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特别的美”。
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我们不能苛求。
(三)搭配法
搭配法是同学们根据已拥有的知识,根据词语搭配规律判断某个词语后面该搭配什么,如生活,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好或者不好。
教学案例二:
课文《中彩那天》中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在引导学生理解“拮据”的意思时,我强调不能翻工具书,学生先把这段话反复读。
师:“同学们,如果问生活怎么样?该怎样回答呢?”,
生:有幸福、快乐、富有;贫穷、困难、艰难等。
师:同学们的答案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类:生活“好”或者“不好”,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再把这段话读几遍。
(学生开始读)
生:应该是不好。
师:为什么是“不好”?
学生:因为在这个家里,父亲一个人工作,却要养活全家六口人。
老师:如果父亲的工作非常好,工资很高呢?照样可以过得很富有呀!
(学生又开始思考)
学生:后面还有一句话: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里的确说明生活不好,现在知道拮据的意思了吗?
学生:生活困难,不富有,贫穷,没有钱……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拮据就是“不富有,贫穷,缺钱”,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字词句篇”,检验一下我们的解释与书上解释接近吗?
学生:接近(学生很兴奋)。
老师:意思接近说明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取长补短,如搭配法,虽然能判断后面可能是什么,这还不够,需要用基本方法或者替代法来确定最终意思。
(5)教给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有方法可循,教师善于将自己获得的方法告诉学生,班级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就会让学生获得认识、体验和提高。
1.解字法。
解释词语时,有的词语,只要把关键字的含义讲清楚,词语的意思也就出来了。
比如:咒骂,先解释“咒”,是“说别人坏话,或者用恶毒的话骂人”,整个词义也就出来了。
2.组词法。
解释词语时,有的只要把构成词语的每一个字分别组成与原词意思相近的词,就能将原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比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
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3.近义词法。
解释词语时,有的只要找出这个词语的近义词,就可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胆怯,它的近义词是“害怕”,因此,胆怯的词义就可解释为“害怕”。
4.反义词法。
解释词语时,有的可以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再加以否定,就可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虚伪,它的反义词是“真实”,加以否定是“不真实”,因此,虚伪的词义可以解释为“不真实”。
5.近义词、反义词综合法。
解释词语时,有的为了更确切地理解词义,可以把“近义词法”和“反义词法”综合运用。
比如:充实,可以解释为“充足,不空虚”。
6.比喻揭示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方来揭示很难用确切语言释义的抽象概念。
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屠杀人民。
7.分析综合法
有些词语,语素意义和词义之间关系比较明显,可以先分析语素意义,然后综合起来解释词语整体意义;也可以先综合解释,后分析语素意义。
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关心;置之,把它放在一边。
指对人对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8.联系语境法
将词语本义同其所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揭示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意义。
如试卷中“九死一生”一词,可以联系上文“蟑螂父亲从冰箱中逃跑”这一段内容理解为“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以上所介绍的几种方法,并不能包括所有词语的解释。
在解释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