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新编财政与金融》教案年级:08电大会计教师:吴飞云新编财政与金融课程教案总学时:72 周学时:4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08电大会计开课时间:2010—2011 学年第 2 学期使用教材:《新编财政与金融》(李淑娟)授课教师姓名:吴飞云课题:第二章财政收入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财政收入的一般概念、财政收入的原则,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重点掌握财政收入规模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能分析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演变的影响因素。

理解税收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掌握税收的负担分析教学重点:财政收入的原则;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的分类;税收的特征;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教学难点:税收转嫁与税负归宿教具教学素材准备:多媒体教学案例材料(每位学生一份)教材教学方法:提问、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时数:6复习提问:1、在导论部分,我们用四个字概括了财政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同学们还记得吗?2、公共财政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论一、财政收入:概念与原则(一)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1、概念: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1)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公共性质的货币资金;(2)财政收入又是一个过程(3)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二)财政收入的分类1、亚当斯密(1)来自君主私产或国家公产的收入(2)来自人民财产的收入(税收)2、道尔顿(1)强制收入:税收(2)代价收入:公产收入、自由公债收入(3)其它收入3、我国对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所有制(2)按产业部门(3)按缴纳形式:税、利、债、费(4)按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入4、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三)财政收入的取得形式1、税收2、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缴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转让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1)事业收入: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交纳的收入(2)规费收入:国家机关居民或组织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3)罚没收入(4)国家资源管理收入(5)公产收入:国有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房和其它公产的租赁收入,以及公产变价收入等。

(四)财政收入的原则1根本原则(1)受益原则按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消费和受益,消费受益多的多分担,消费受益少的少分担。

(2)支付能力原则按人们的支付能力,收入水平高的多分担,收入水平低的少分担。

[按]:自筹城市供水系统资金是极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中首要的理由是:谁得到,谁支付,自己管自己,这样公平合理。

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正确,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这样的猜测:在服务的供应上,城市对农村,大城市对小城市总有一种不公平的优惠。

下表展示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若干城市的水费收费的结构(资料来源:《发展中国家城市财政学》,巴尔·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根据下表分析水费收费是如何综合体现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的?(表格见幻灯片)简要分析:从上述各城市的供水收费的标准来看,大都将收费分为五种,这是为了更好地兼顾财政收入分担上的受益能力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而设计的,其中设备安装费随水表尺寸和水管直径而提高的收费方法更多地体现受益能力原则,而消费收费随财产价值而提高的收费(税)的方法则又是在受益基础上兼顾了支付能力的原则。

2、具体原则(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的原则组织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核心在于“发展经济”(2)兼顾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原则(3)兼顾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原则(4)“合理负担”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税收中,就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

它通常采取不同的征税范围,不同的税率,减免税等方式来实现。

实行合理负担,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二、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理论和实证(一)财政收入与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的关系C、V、M三部分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M构成财源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同财政收入的关系应着重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中成本因素C和V的变化对M从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1、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M和增长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

降低生产资料耗费,要根据生产资料的性质区别对待。

(1)属于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力求节约,通过技术或生产工艺流程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纯收入和财政收入。

(2)属于固定资产耗费的补偿,应合理确定折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每件产品中转移的折旧价值,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

如果折旧率过高,就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低,此时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减慢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为代价的,因此财政收入增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2、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M部分则增大。

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二)财政收入经济来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社会总产品中的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2、社会总产品中的V是财源的补充(?)(1)直接向个人征税;(2)向个人收取的规费;(3)居民购买国债;(4)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所得一部分收入,实际上由V转移而来;(5)服务行业、文化娱乐行业上交的税收,一部分通过对V 的再分配转移而来;(6)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V+M3、补偿价值C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已不适宜将折旧基金列入财政收入。

但我国实施的国民生产总值型增值税,导致一部分C通过增值税成为财政收入(三)财政收入规模1、财政收入规模的内涵财政收入的总水平(1)绝对数额(2)相对数额财政收入/GDP (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财政收入/NI2、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演变趋势图表参见幻灯片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理论梳理与实证探讨(1)经济发展水平计量检验(2)价格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某一时点现价计算的,故价格变动引起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增减。

第二、三节政府收费及国有资产收入一、国有资产的含义、形成及分类•(一)国有资产的含义•国有资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馈赠而取得的财产和债权的总称。

•国有资产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包括一国境内和境外的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

•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经营性的各类企业中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

•(二)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1.国家长期投资和国家财政拨款所形成的资产。

•2.根据国家主权原则自然占有的经济资源所形成的国有资产。

•3.国家依据法律无偿占有的资产。

主要包括:•(1)根据国际惯例,在对外关系中得到馈赠、援助、转让等所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

•(2)根据国家法令,取得以国家为对象的捐献、转让等所形成的国有资产。

•(3)依法没收、接管、索取国内外单位和个人资财而形成的资产,如没收非法所得、接管无主资产等。

•(4)根据所有权再生产的原则,上述国有资产的附着物、伴随物、孳息物等。

•(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及其分类•1、按是否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分类•(1)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国有资产。

•经营性资产具有运动性和增值性两个特征。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那部分国有资产。

•2、按有无实物形态进行分类•(1)有形国有资产•有形国有资产是既具有价值又具有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

如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2)无形国有资产•无形国有资产是指有经济价值但无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

如商标权、专利权、版权等。

•3、按价值周转方式分类•(1)国有固定资产•国有固定资产是指全民所有的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而不改变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

•(2)国有流动资产•国有流动资产是指国家所有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参加循环周转、不断改变其形态的那部分物质,以及债权和货币资金等。

•4、按移动后是否会损害其价值分类•(1)国有动产•国有动产是指国家所有的能自由移动而不损害其价值的资产。

•(2)国有不动产•国有不动产是指国家所有的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损害其价值的资产。

它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如建筑物以及土地上的生长物等。

•不动产也具有商品交换的基本特性。

但不动产又具有稀缺性、耐用性、难以隐匿性以及对经济生活影响巨大等特点。

•5、按存在地域可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1)境内国有资产•境内国有资产是一国国有资产的主体。

•(2)境外国有资产•6、按宏观经济分析的要求分类•(1)国有资产存量•国有资产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国有资产的数量。

这一变量有时间维度,即限制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点上的国有资产数量。

•我国国有企业有 40 万家 , 资产存量达 10 万亿元(史东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中国外资》2004年第12期)•(2)国有资产流量•国有资产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有资产的数量。

这一变量没有时间维度,要以一定时期的汇总来计算。

二、国有资产收益•(一)国有资产收益的基本概念•1、概念: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收益的总称。

•2、国有资产收益的理论依据•总体上看,国有资产收益的理论依据就是国家的财产权力。

具体而言:•(1)由国家的政治权力派生出的国家财产权力是全民所有制国有资产收益的理论依据;•(2)由国家主权派生出的国家财产权力是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的理论依据。

•2、来自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形式•(1)国有土地使用费。

•(2)国家资源管理收入。

•(3)中外合资企业场地使用费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的其他形式•主要有依法没收资产收益、接受无主资产收益、接受赠与资产收益等。

•(三)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与使用•1.来自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的国有资产收益在全部国有资产收益中占主体地位。

•2.在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资产收益分配关系时,应立足于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3.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格局应是:•第一、在国有经济需要保留和进入的领域,将国有资产收益的全部或部分留在原企业,转作国有资本再投资。

•第二,在国有经济需要逐步退出的领域,应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用于重组投资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