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课题:陌上桑汉乐府时间:2017年___月___日知识与能力:乐府诗、理解诗中“罗敷”这个人物形象。
了解这首诗侧面描写、对比夸张的手法。
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理解罗敷人物形象---探究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特点情态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启迪和感悟。
教学的重点:1.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对比、夸张2.背诵教学的难点:理解罗敷人物形象。
课时的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汉乐府及《陌上桑》1.乐府:“乐府”原是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
“乐”指音乐,“府”指官署。
它的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的诗歌。
由此得以流传的乐章、歌词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
2.汉乐府的叙事方法:叙事方法\抒情方法.。
著名的《乐府诗集》中有《木兰诗》,还有《孔雀东南飞》。
3.特色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
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
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
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
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4.示题陌上桑:田间采桑。
陌,指田间小路,陌上,泛指田野。
二.范读此诗整体感知诗歌叙事诗。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罗敷女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反抗强暴的精神,带有喜剧色彩。
三.字词练陌(mò)隅(yú)敷(fū)系(jì)倭(wō)堕(duò)髻(jì)缃(xi āng)绮(qǐ)襦(rú)捋(lǚ)髭(zī)著(zhuó)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ū)宁(nìng)载(zài)不(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jì)马尾络(luò)皙(xī)鬑(lián)盈(yíng)冉(rǎn)趋(qū)四:古文字词1.课下注释⑴上桑:陌:田间的路。
桑:桑林。
⑵东南隅: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⑶喜蚕桑:喜欢采桑。
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蚕桑:采桑养蚕⑷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⑸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⑹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
倭堕,叠韵字。
⑺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短袄⑻捋:抚摸。
髭:嘴唇上方的胡须。
须:下巴上长的胡须。
⑼著:戴。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⑽少年:古义(10-20岁)男⑾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⑿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⒀姝:美女。
⒁颇:稍微。
⒂谢:问,告。
⒃宁可:愿意。
⒄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⒅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
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⒆置辞:同致辞。
⒇一何:怎么这样:、21何用:用什么?22鹿卢剑:剑柄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
鹿卢,即辘轳,井23汲水的用具。
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24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朝大夫:朝廷上的大夫。
大夫,古代官名。
25鬑鬑:故须稀疏而长。
26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27冉冉:走路缓慢。
[28殊:优秀,与众不同。
2.古今异义字坐谢趋3.一词多义隅、系、坐、为五.罗敷是一个怎样的女子?1.找出描写罗敷的句子2.罗敷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如: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罗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子,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纯洁的农家女子。
罗敷是一个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妇女尊严的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集仪表美、内心美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3. 罗敷的名字:是古代美女的称号,“敷”和“华”现在是两音,古代是同音。
“敷”“华”互转。
4.对于使君的官职十五小吏-----天才二十朝大夫-----朝大夫三十侍郎中郎----皇帝的亲信四十转城居---独擅一方六.板书设计:陌上桑乐府诗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外在美缃绮为下群,紫绮为上襦完美的女人罗敷自有夫忠贞赞夫反衬心灵美七.小结: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罗敷这个完美的女人。
八.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下注释抄写一遍,积累古代描写美女的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课导入:1.找学生背诵其中的一段。
2.罗敷的形象:聪慧、机智、勇敢、坚贞、勤劳的古代女性。
二.朗读理解---探究:“日出城南……自名为罗敷”四句交代了:时间: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人物:罗敷地点:秦家楼房“罗敷……城南隅”写出罗敷的身分:采桑养蚕;一个“善”突出了罗敷以劳动为乐的农家女子本质。
“青丝……笼钩”是一种修饰说法,取其香洁之意。
“头上……上襦”四句来写罗敷之美,为后文写罗敷的心灵美作铺垫。
“行者……髭须”烘托之一;“少年……帩头”烘托之二;“耕者……其锄”烘托之三。
“来归……罗敷”用侧面烘托的虚写作辅助,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以上为第一章,极力描写罗敷的美丽动人。
“使君……家姝”四句写太守被罗敷的美丽吸引住了,派随从去询问,开始写使君与罗敷的矛盾冲突。
“秦氏……有余”是写太守与小吏的对话,又借小吏之口进一步叙述了罗敷的情况。
“使君……载不”写出太守的无耻企图。
以上第二章,写太守的卑劣行径。
罗敷的忠贞。
“罗敷……自有夫”表现出罗敷蔑视权贵,坚贞不屆。
“东方……上头”此乃夸张之一——夫婿地位高;“何用……千万金”此乃夸张之二——夫婿钱财多;“十五……城居”此乃夸张之三——夫婿资历深。
罗敷夸耀丈夫为官,完全出于无奈,为摆脱太守纠缠的困境不得已而为之。
“为人……府中趋”四句,正面写丈夫的仪态,气度不凡。
“坐中……夫婿殊”两句,通过众人的赞誉写罗敷丈夫人才出众。
以上六句乃夸张之四:丈夫相貌风度美。
夸张给使君以有力的回击:官位显赫,使其不敢妄为;相貌堂堂,使其自惭形秽。
以罗敷夸夫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第三章,描写罗敷机智夸耀自己的丈夫,借以摆脱太守的纠缠。
赞夫。
二.文章塑造一位完美的女性,都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的。
用多种人称叙述、第一人称,有亲切感,可以把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近,更易接受简短的对答、表现人物的性格诗中大量运用烘托、夸张手法,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效果。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从外表、服饰上来美化罗敷,给读者想象和思考。
再由侧面: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超凡,对人物的容颜没有一句正面着笔,全系间接描绘,而罗敷的光彩夺目的美丽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现罗敷面对使君的无礼要求所表现的机智勇敢对比(使君---夫婿突出使君的轻率可笑使君---其他观罗敷的对比,同样突出使君的居心不良和可恶。
)作者成功塑造了罗敷这位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劳动妇女形象。
第二章对话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
第三章运用了许多夸张语言让罗敷在太守面前尽情夸耀自己的丈夫,虽没有一句直接冒犯的话,但意在言外,夸耀丈夫,正是对太守的无情的讽刺和嘲笑,这种明显的寓对比于褒贬的描写,令人读之感到形象鲜明,痛快淋漓。
三.讨论(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该怎样解释?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归纳:一种解释是耕者、锄者归来后互相抱怨,只因贪看了罗敷而误了干活。
另一种解释是男子痴看罗敷引起妻子的愤怒,回家后发生口角。
还有一种解释是耕者、锄者因为观看了罗敷,回家就嫌自己的妻子丑陋。
三种解释都可通,注家往往兼收并存,没有断定该选取哪一种。
应当懂得,民歌流传久远,有时是很难说明当初始作时的原意的。
不论哪一种解释,从侧面来表现罗敷之美则是一致的。
读古代作品,遇有异解异说的,宜多作比较,不可死执一说就作定论。
五.作业熟诵,能默写出来,文字无差错,邻座互相检查并汇报。
(可制作一张简单的背诵记录,每次每人背诵或默写后,把正误情况记录下来,汇报时,可全班收阅,也可对部分人抽查,要以鼓励为主,避免形成压力)板书:╱美好景物的渲染外貌美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表现手法衬托)罗各色人等的倾慕敷╱地位高╱官位显赫,使其不敢妄为╲盛赞丈夫钱财多→拒绝使君→人格美对比╲资历深╲相貌堂堂,使其自惭形秽---风度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
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
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
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
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
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
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
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
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
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
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
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