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第五章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应激的刺激模型
优点: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间的密切关系, 预测患病可能性,并进而进行及早预防和干预,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足:假设不成立-难以建立应激与紧张反应的比例 关系;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 不可能确定所有刺激因素,也不可能确定同一个体在 所有场合中的刺激因素,更不能建立紧张刺激强度和 紧张水平的数量关系
➢ 遗传发生论:生理遗传素质倾向决定器官的脆弱 性,也影响个体的应激阈限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一)应激学说的演变
2、心理应激学说:强调心理社会中介因素如个人认 知评价、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作用
3、社会应激学说:把个体与社会整合起来,个体应 激紧张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是挫折-冲突 理论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抵抗期:持续暴露在有害刺激中,机体便转入抵抗。肾上 腺素分泌增加后心率↑血压↑血糖↑以便应付环境刺激的 威胁
衰竭期: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将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 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威胁持续下去抵御就会持续下 去,必须的适应能力可能耗尽,最后出现崩溃,这时 机体就会被它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会造成疾 病状态,即所谓适应性疾病
第二节 应激源(生活事件) stressor( life events)
一、应激源(生活事件)的概念
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即引起应激的原 因,是机体内外环境向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对 的要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和/或 生理反应的紧张刺激物。
应激源
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型
中间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
生 认知评价 活 事 件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三)现代心理应激概念
2、“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生活事件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
社 会 人格特征 支 持
认心
知身
评 价
反 应
健 康 疾 病
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应对方式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
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心理应激“系统”模型示意图
(三)现代心理应激概念
2、“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 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
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 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二)应激的模型
应激的刺激模型 应激的反应模型 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
应激的刺激模型
Holmes & Rahe于1967年提出 将应激作为自变量或刺激物 源于物理学中Hooke弹性定律 生活事件(life events)的量化研究 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LES)
下 丘 脑 - 垂 体 - 肾 上 腺 皮 质 轴
(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cortex axis,HPACA)
警戒期
抵抗期
衰竭期
应激的反应模型
警觉期:为应对有害刺激,唤起体内整个防御能力。机体 会发生激素与生化的变化并动员起来进行防御,这就 是动员阶段,称为警戒反应期
二、心理应激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的 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可增强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提 供应对经验。 3、适度的应激使人体处在维持一定张力的准备状 态,有利于机体在遇到突发性刺激时全面动员。
二、心理应激的意义
(二)消极意义
1、强烈而突然的应激造成有机体唤醒不足,使 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迅速出现障碍或崩溃。 2、持久的慢性应激使人长期紧张,个体的心理 和生理抵抗力均会耗竭,导致疾病。 3、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破坏适应力, 造成原来的社会心理活动和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甚至遇到新的轻微的应激时出现退缩反应和过度 反应,或对强烈的刺激出现“无反应”。
第六章 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本章主要内容
一、总论 二、应激源 三、应激心理中介因素 四、应激反应 五、应激的控制与管理
第一节 应激总论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二、心理应激意义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一)应激学说的演变
➢ 应激(stress)一词来自拉丁文“stringer”, 它的意思是“费力地抽起”或“紧紧地捆 扎”
环境变量
个体变量
应激
Richard S. Lazarus (1922~2002)
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
优点:强调了刺激的心理学意义及个体的心理 学反应
不足:缺乏对生理反应及机制的阐述
(三)现代心理应激概念
1、“过程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 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
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 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即个体认识到需求与实际的或满足需求的能 力不平衡时所作出的适应过程。 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 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 在古法语和古英语中,它以“stress”和 “straisse”形式出现,含有困苦和逆境的 意思
➢ 在物理学上指“应力”、“张力”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一)应激学说的演变
1、生物应激学说
➢ 应急稳态学说:生理学家坎农的稳态概念和应急 学说
➢ 一般适应综合征: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 学家Selye.H借用应激概念概括机体在不利环境 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精神紧张、高温、寒 冷、放射线等)下出现的某些非特异反应,将应激 引入生物医学范围
应激的反应模型
Selye.H于1936年提出 最早从生理学角度进行探讨 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即因变量 以生物学机制为依据,强调应激过程中个体生
理、生化方面的感受性和反应性,因而被传统 的生物医学模式所接受
应激的反应模型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应激的反应模型
优点: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不足:把人类看成是对不良环境被动反应的生
物体,没有看到紧张情绪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反作用,忽视了环境、知识、经验以及遗传因 素对个体的心理感受性和反应性,该学说并不 能概括应激的全貌
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
Lazarus于1966年提出 应激视为个体与刺激相互作用的中间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