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起点 深入体验 自主构建
——苏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整数》教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索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需求
师:我们在五年级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约分、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
师:好。
让我们复习一下分数加减法的知识。
作业本准备。
列式并计算。
课件逐条出示左边题目,并在学生口答后出示右边答案核对。
师:第四题大部分同学算式都没有写好。
为什么这么慢? 生:题目太长!来不及写!
师:老师觉得算式并不长,很好写呀!(板书:5
1
×10)
师:这样写对吗? 生:对!
师:你们原本打算怎么写?
生:51+51+51……,10个5
1
相加。
师:10个5
1
的和是多少?不仅可以列成加法算式,还可以列成乘法算式。
哪一种
列式简单?
生:5
1
×10简单。
师:“10个5
1
的和”为什么可以列成乘法算式?
生: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师:在这道乘法算式里,5
1
是分数,10是整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一种
计算——分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评析:分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约分,以及整数乘法的意义
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在该环节,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再计算数目较多的相同分数的和,感受到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不便,激发学生迫切寻求新方法的意愿。
这样,就水到渠成揭示课题——“分数乘整数”。
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二、合作探究、初得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生:想!
师:让我们来看例题。
出示例1第一小题:
师:请大家看学习要求,尝试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
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呀,老师看到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感觉到我们班的同学很乐于思考,善于交流。
现在大家能告诉我“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长的绸带?”
生:10
9
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生一:我是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求的。
展示作业:(略) 师:这是画图法,这个方法很容易让我们看清楚了是
10
9
米。
和我想得一样。
教师用课件演示:
要求:1、每人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或算;
2、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
1米
103
生二:我是用分数加法来做的。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略) 师:请说说想法。
生二:一朵用103米,3朵就用3个103米,所以用103+103+103,等于10
3
33++,
等于10
9
米。
生三:把分数化成小数算。
10
3
米等于0.3米,用0.3+0.3+0.3,等于0.9米,就
是10
9
米。
生四:用103×3,也等于109米。
板书:10
3
×3
师:真厉害!用今天的新知识——分数乘以整数计算。
【评析: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并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而是带着他独特的数学现实开始新的学习,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
“3朵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己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事实证明,学生的确能在同分母分数加法、整数乘法的意义这两个最近发展区上萌发出新知。
】
三、对比发现、明确方法
师:103×3=109
,你能讲具体一些吗?
生四:103×3,3和3相乘得9,分母不变,所以是10
9。
师:说得很好,让我们继续探究为什么3×3、分母不变呢?能通过对图和连加算式的观察,发现什么吗?
生一:一朵绸花用3份绸带,3朵就用(3+3+3=9)份,或(3×3=9)份。
生二:10333++等于1033⨯,所以103×3等于10
3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如下:
师:同桌讨论一下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数学语言怎么说? 生: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课件出示) 师:表扬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真能干! 师:我们继续看例题。
出示例1第二小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
第一种:
第二种:
说明:教师预设有三种算法,可惜理想的第三种没有出现。
师:请大家评价这两种方法。
生:第一种计算结果没有约分,第二种约分了,我赞同第二种。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第二种算法好,那么我们来练习两题,要求每题用时20秒以内。
出示:125
×9 (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再出示:
16
17
×24(学生都没能在规定时间完成) 师:第二题怎么慢了?
生:数太大了,比较难乘,约分也麻烦。
师:我不认为,相反,我不用20秒就能算好。
不信,大家一起数数,给老师计时间。
学生数数,教师慢吞吞地的板书:
,不到20秒就写好了。
生:(恍然大悟)哦!
师:大家的方法与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想说的?
生:一个是先计算,后约分;一个是先约分,后计算。
在数目比较大时,第二种方法更方便。
师:这时,大家能完善一下计算方法吗?
生: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课件出示,生齐读。
)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注意点,即“先约分,后计算”的处理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教学中教师“灵机一动”,安排自己与学生比赛谁算得快,让学生
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
就实际教学来说,如果不比赛,而是直接出示两种算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也是可以的。
然而,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其他的教学组织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因为,“最优算法”是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与筛选得出的,而这种比较与筛选一定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自我判断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别人的思考和体验都不可替代。
让学生经历具体的过程而获得的体验,其教学价值不仅表现在知识的结果上,更体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进行的自主建构。
】
四、强化学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刚刚学的知识迎接挑战吧! 1、练习八第一题
师:求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用
73×2,也可以用2×7
3
,因为我们学过乘法的(生:交换律),所以73×2与2×73
的结果一样。
这时,你想到例题
还可以怎样列式吗?(生:3×10
3
) 虽然看起来它们很相似,但是它们表示的意
思有所不同。
73×2表示2个73是多少?2×7
3
的意义下节课学。
2、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涂色,计算。
问:你能在图上看出4
3
吗? 3、判断改错
师:分数乘整数,是谁和谁相乘?是谁和谁约分? 4、计算:
5、练习八第3、4、5题
6、提高题
【评析:巩固练习环节中练习的设计不仅有针对性,还能照顾教材的前后联系。
看图写算式复习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也为下课时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作铺垫;判断改错题紧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反复强调计算方法,不断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达到熟记法则并正确计算的目的……】
五、小结所学、引申思考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1:分数乘整数。
生2: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生3: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