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物理系统教学法
【摘要】:文章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教学实践,谈了系统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物理系统教学法学生主体认知结构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
的方法问题。
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
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
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二)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数学世界客体的
相互作用。
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数学环境)。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第一,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数学环境中学习数学,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数学世界;第二,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数学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第三,强调完成两个“飞跃”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教学要以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
一种有力的动机”。
(四)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
产。
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
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
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五)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前,要对学生在进大学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从小学到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考虑的量是静态的、不变的量,而在高等数学中我们所要考虑的量是变化的量,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变量在特定的变化趋势下的变化趋势。
(六)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强调有序构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数学世界的社会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
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数学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
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有
序度。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三要思考(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七)加强范例教学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题,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
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数学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
在解答是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除必要的课外作业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选做课
外习题。
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
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
习题,并且也会做的更好。
(八)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
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物理仿真实验和远程教学实验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教学改革
深入发展的瓶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对公共教育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
通过物理远程教学实验系统,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
远程教学系统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给学生提供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二)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学生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实验中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点。
(三)满足个性化教育
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实验网上选课
系统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课,满足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并行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对学生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物理学史的启迪”课程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质和软件思维能力。
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方法,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形式化理解和对物理概念的绝对化。
在课程的选材上,重点突出著名物理实验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
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
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
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
[3] 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1.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