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积累(30分)【活动形式我设计】(3分)请你设计三项活动形式。
示例: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①②③ _______ _ _。
【孝亲敬老我来赞】 (2分)请你写出两句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下一题中的“《弟子规》中的两条古训”除外)____________ _ _。
【传统孝道我评说】(3分)《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你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古代这些有关“孝”的要求,请你讲给小华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共60分)(一) 阅读王建《雨过山村》一诗,完成第7题。
(6分)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7.(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特点、 (2分)(2)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14分)折箭训子阿豺有子二十人,临死召诸子弟,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8.⑴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①临.死召诸子弟 ( ) ②谓.曰 ( )③俄而..命母弟 ( ) ④言终.而死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折之地下A.孔子日:“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C.友人惭,下车引之 D. 无案牍之劳形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汝等各奉吾一支箭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1.阿财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想告诉儿子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阅读《老王》选段,完成12-16题。
(10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2.用简短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3.选段对老王个人品质方面的表现,可以一个字来概括。
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这一举动表现了老王的品质。
(2分)14.“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请你说出其中的含义。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5.选段“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体会“强”字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6.“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阅读阅读莫砺峰的《诗歌就在眼前,它并不在远方》,完成17~19题。
(10分)①近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
某些当代诗人写诗,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更有一位青年诗人傲然宣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
他们力图从空间和时间上追求“远方”,创作的诗歌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共鸣。
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②《诗经》中的古代歌谣,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民间情歌,还是“昔我往兮,杨柳依依”等征人怨语,都是直接描写眼前境遇。
一些诗人身临远方,他们的诗歌仍是写身边情事。
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平沙莽莽”的大漠是“远方”了,但当岑参和西征将士未来之前,那大漠和人们毫无关系,哪有诗歌?③当然,诗人想象力非凡,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李白常想象腾身青云,但读他的诗可知,当他飞上华山云台峰,对着仙人长揖时,还是忘不了苦难的人间!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可他的诗也充满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
可见,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是诗人驰骋想象后无法忘怀的牵挂。
④现实中确有不少事使人心烦意乱,所以李白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能逃离,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科学家称太阳系外有几颗宜居的行星,,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烦扰也会接踵而至。
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传说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传说耶和华用泥土造亚当,还告诫:“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
”人类注定世代离不开泥土,诗人也是凡胎泥身,又怎能离开人间?⑤金圣叹这样定义诗歌:“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
”如此看来,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皆有诗意。
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洗车店和小饭馆,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
可是我傍晚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朱湘《有忆》中的诗句便涌现脑海。
陶渊明说得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选自《新华日报》2017年11月3日,有较大删改)17.文章第①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18.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③④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原因。
(4分)【材料】《水调歌头》中,苏东坡断然拒绝白日飞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9.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五)阅读谷煜的《想起那年读书时》,完成20~24题。
(20分)(1)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2)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3)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