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邑往事 - 心学故里

古邑往事 - 心学故里

《古邑往事–心学故里》
【预告】
在中国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一套流传千古的哲学理论。

他是谁?中国江西地区古老的民居建筑,对他的哲学思想有着如何深刻的影响?《国宝档案》带您探访中国南宋时期,一位心学大师的悠悠故里。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在中国江西省抚州市的金溪县境内,有一片保存完好的中国明清时期的古村落群,绵延分布在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也没有林立的高楼,仿佛是一处格外清静的世外桃源。

然而,从中国的宋朝开始,这里就已经是一片藏龙卧虎之地,群雄并起、英才辈出。

我身后的陆坊村,就是最值得关注的村庄之一。

【解说1】
陆坊村位于这一片古村落群的东部。

走进村子,可以看到老屋连片,石板街巷纵横交错。

一幢幢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映入眼帘,这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秉承着中国江西地区的赣派建筑风格,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和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自然古朴,又不失大方庄重。

在所有这些民居中,最显眼的是一幢高大的古建筑–陆家祠堂,似乎在提醒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户不寻常的人家。

这是一座中国清朝时期的宗族门楼建筑,门楼分为三层,蓝顶白墙,砖木结构。

门楼上贴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义居十世儒宗第”,下联为“六相三贤理学家”,横批为“大儒家庙”。

这幅对联中所说的“大儒”,指的就是中国南宋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心学大师陆九渊。

祠堂的正中央挂有一块宋朝书法家宋濂题写的“骊珠世家”牌匾,以表彰陆氏家族治家有方的美德。

在陆家祠堂的后院,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亭子和一口依傍着农田的千年老井,称为“义亭”和“义井”。

义井造型别致,由巨石凿成四方井圈,与井口形成一个“回”字,意在告诫后人,不论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都不能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

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从金溪走出去,功成名就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家乡,以自己深厚的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成就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公元1139年,也就是中国南宋时期的绍兴九年,陆九渊出生在金溪县的陆坊村。

当时,陆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整个陆氏家族九代同堂,全部家族有百十余口人(宗谱镜头)。

陆家的祖先曾在中国唐朝的唐昭宗时代任宰相,所以陆家的家风十分严肃,在当地属于德高望重的家族。

陆九渊自幼在陆坊村中长大,他在井边玩耍,在亭中读书(镜头义亭、义井),严格的家学渊源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四岁时,有一次陆九渊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也就是天地有多大,他的父亲笑而不答,结果陆九渊苦思冥想了好几天。

长大后,当他在古书中看到“宇宙”二字的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时,陆九渊喜欢刨根问底,对于书中的学问,他还经常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八岁时,陆九渊对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内容提出了疑问。

当他读到《论语》中“孝顺父母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这样一个观点时,陆九渊提出了质疑。

他说,犯上作乱的原因很多,不可一概而论。

汉高祖刘邦灭掉了秦朝,可刘邦本人却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这又如何解释呢?所以,论语中的一些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的。

在当时,《论语》可是一部权威著作,很少有人会对《论语》中的观点产生质疑。

而陆九渊却能做到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他的这种性格,也为他日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陆九渊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公元1172年,也就是南宋乾道八年,34岁的陆九渊考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然而,陆九渊脱世离俗的性格,并不能让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如鱼得水,除了结交到一些造诣深厚的思想家和学者以外,陆九渊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各种哲学问题。

【主持人2】
考取了功名,成为了朝廷官员的陆九渊,却并不在乎荣华富贵。

比做官更能吸引他的,是当时儒家思想中的各种理论。

他愿意去思考,也善于思考这些在旁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理论。

同时,家乡的山水草木,也无时无刻不让他牵挂。

终于,学有所成的陆九渊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解说2】
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城内,有一座古老的书院–仰山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通常由民间集资修建,供当地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开办各种学术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

这座仰山书院修建于中国清朝的乾隆二年,也就是公元1737年。

而在这之前,这里是陆九渊曾经讲学的崇正书院遗址。

公元1186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南宋淳熙十三年的冬天,陆九渊辞去官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金溪。

由于早已名声在外,这位金溪才子的归来,成为了当地的一件大事。

金溪县令亲自带领全县学者,为陆九渊举办欢迎仪式。

家乡人民的热情让陆九渊很是感动,联想到自己多年疲惫的漂泊和宦海沉浮,陆九渊更加珍惜家乡父老带来的亲情了。

消息不胫而走,陆九渊的归来吸引了大批求学者,很多人远道赶来,希望能成为陆九渊的学生。

于是,陆九渊便以自己的家乡为中心,在各个书院中进行讲学活动。

同时,他也和当时社会上的各个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保持着沟通,经常与友人们开展各种学术切磋。

慢慢地,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越来越完善,“心学”从此成为了陆九渊研究最深的一门学问。

所谓心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门派,最初由北宋哲学家程颢创立,到了南宋时期,陆九渊对心学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使心学成为了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并与当时的另一个儒家思想流派,也就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流派平分秋色。

心学和理学同样来源于儒家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但却又各有侧重,以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除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之外,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陆九渊在心学理论上的成功呢?这还要从陆九渊的家乡说起。

在陆坊村,一座座赣派建筑鳞次栉【zhì】比,幽深的古巷和静谧的村庄,常常使人陷入遐想。

赣派建筑具有稳重朴素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的建筑上,高峻的马头墙造型丰富,将屋顶包围起来,既可防火,也能防风,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每座建筑中都有一个天井,既用来采光通风,又体现了“四水归堂”的特点。

“四水归堂”本来是中国南方地区民间住宅的一种建筑布局,由于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会从四面流入天井之中,俗称为“四水归堂”。

这种建筑布局十分漂亮,也让人心情舒畅。

除此之外,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还在无形之中,把人与天紧密衔接起来,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坐在天井下,看着潺潺的雨水顺着墙面的斜坡汇聚到天井内,陆九渊“以心为本”的哲学思绪,自然而然地被引发。

在他看来,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人们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

有人曾经问陆九渊,你的心学理论强调“以心为本”,这听起来很像是空谈啊。

陆九渊笑笑说,这完全不是空谈。

比如说孝顺父母,它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良知,而不应该是学来的。

你的修养到家了,自然就会去实践孝顺父母这件事情,即使父母去世了,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会因此消失,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皆在本心”。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南宋时期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

到了明朝,心学理论被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系统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与中国古代的儒学、理学并驾齐驱,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对整个亚洲地区哲学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小小的陆坊村,这位心学大师的故里,则成为了他理论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