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
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
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
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
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
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
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
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
“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
我们知道,在缺乏现场资料的情况下,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
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
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学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
而“情景再现”,正好能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用。
四、情景再现的适用范围
1.情景再现观众可接受度
一项对纪录片中扮演允许限度的观众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真实再现或者“摆拍”仅仅是为了促进观众理解事实的话,观众是可以接受的,对他们来说甚至是必要的。
例如2008年4月12日《新闻周刊》栏目在“许霆恶意取款案”的报道中,为了重现事实,节目中特别给
出了由演员模拟许霆在广州市取款的场景。
尽管画面只持续了一两秒,却使整个事件的画面连贯、脉络清晰流畅,同时也交代了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为之后的叙事做了铺垫。
当然,节目也完全可以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传达信息,但这就与报纸、广播的单通道传播没有两样,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
2.情景再现的适用范围
如果从新闻的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划分,可以把电视新闻分为以政治、经济、科技类新闻构成的“硬新闻”,和以娱乐、体育、社会新闻、服务性新闻为主的“软新闻”。
一般来说,硬新闻对事实有非常高的刚性要求,不能使用“情景再现”,而软新闻中则可以根据需要适当使用。
软新闻对表现形式的要求是多样的,它一般不涉及重要事务,而以轻松活泼的新闻内容吸引观众。
观众收看软新闻主要是为了消遣、寻找情感共鸣,很少认真地对新闻作分析解读。
软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表现形式上具备更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软新闻和硬新闻的区别之一。
软新闻不仅可以使用更“轻盈”的表述语言,还可以将其他艺术形式借用进来,“情景再现”就是表现手法的一种。
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景再现”出现在软新闻中,涉及情感、娱乐等节目类型。
比如凤凰卫视的《文涛拍案》节目,作为一档法制类新闻栏目,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在形式上运用各种影视手段起承转合,也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丰富情景,强化感染力,力图还原事实真相。
比如在《警察打死警察案:是好警察还是坏警察?》一期中,通过扮演来表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
如果仅仅是由他人转述受害者的被害过程,就会显得单调空洞,所以节目中通过摇晃的画面,地上人物的阴影等空镜头的形式来表现被害过程的惊险,有效地弥补了画面缺失的不足。
例如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新闻女生组》是一档以情感、家庭、伦理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栏目。
为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该栏目频繁使用“情景再现”。
软新闻中使用“情景再现”让节目制作者们感受到它的魅力,一些新闻报道尝试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素材,同时却按照虚构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手法对事实重演,把“情景再现”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经视直播》,不少记者也习惯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比如系列报道《烟魔》,采访中,孩子的家长不愿意面对记者,由于孩子是未成年人,正常播出时需要做特技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孩子家长讲述的故
事来了个情景再现,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经视直播》每周的一周警情通告,记者也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犯罪分子可能采取的各种手法,直观的提示电视机前的观众注意事项。
系列报道《天下五贼》,关注的对象是江城反扒队员,它们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能面对镜头,因此在后期的镜头处理中,记者也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虽然没有真实的镜头,但运用在这样的新闻中也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
3.情景再现不可滥用
需要指出的是,软新闻中的“情景再现”不可滥用,同样只能作为新闻中某些片段的“提示”和局部的“烘托”,起到弥补情节与画面的作用。
此外,频繁地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也有其弊端。
“再现”并不等于完全的“真实”。
因为“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
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
记者主观想象的镜头穿插在部分真实的镜头之中,比如犯罪嫌疑人抢劫银行,事后就找人来扮演犯人,将这些镜头与当时现场人员的描述剪接在一起,希望通过这种“张冠李戴”的方式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虽然画面信息丰富了,但这实际上还是一种不真实的表演。
时间、人物、事件过程、环境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许多细节也相去甚远。
所以“情境再现”说到底只是记者在基本的新闻事件上进行想象,并导演拍摄的行为,过多过滥地运用这一拍摄方式,还可能导致记者转向投机取巧。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记者必须自己学会甄别。
五、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摆拍以及“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之所以遭到质疑,是因为怀疑其是否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就摆拍来说,有些新闻事件等记者赶到现场时已错过了关键情景的拍摄,于是便要求现场人员重新演绎新闻事实。
比如某地有井盖被偷,有过路市民掉入坑中,为了有画面可以表现,记者要么就找人来演绎这一情境,故意“摔入坑中”,或者在路边等候,看是否有人会掉入坑中并进行拍摄。
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后者违背的是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这种照片往往会产生极大的争议性,明明记者可以在路边对没有注意到井盖的市民加以提醒,却仅仅为了能得到新闻而违背良知,眼看着他人掉进坑中。
而前者就属于事后摆拍,但这种拍摄完全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是不真实的。
诚然,新闻事实是真实的,现象本身也是真实的,所拍摄的对象源于客观事实。
看似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但在实际拍摄中,摆布出来的场景肯定与原场景有所差别,镜头所拍摄出来的东西容易产生畸变,“以指向性镜头对待无关人员和无关场合,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和错觉”。
笔者在2009年拍摄了一
组系列报道,讲述的是80多岁的老婆婆的故事,在新闻中一个镜头引起了很多电视观众的
目光,从老婆婆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她每隔几天就会带上吃的东西去另一个山头看望无依无靠的另一位年迈的婆婆,为了反映这个细节,我们就请婆婆从另一个山头沿着平时的路线再走了一遍,就在记者在另一个山头吊拍的同时,这位婆婆突然自己跌倒了,本能的反
映,记者赶紧去扶这位老婆婆,可由于一直处于开机状态,这个镜头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在新闻播出中,我们播出了这个镜头,遭来很多质疑,认为违背了职业道德,不该导演让老婆婆摔倒,这个摔倒镜头不是记者摆拍,也不是记者安排的情景再现,但被很多人理解成了摆拍或是情景再现,因此质疑声一片。
故事类新闻能不能用这样的镜头,该不该摆拍,也是成了业内人士探讨又一热点话题。
其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每一个记者都应该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新闻节目要想有公信力,就必须建立在真实报道、客观公正的立场之上,得到观众的信任。
“对电视新闻而言,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稿件中,也体现在画面和声音中。
”因此对摆拍和情景再现两种方式要慎之又慎,要知道它们并不是电视新闻的万能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