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
● 于宇
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这种手法便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开来。
“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
”①情景再现的引入使得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丰富,更使纪录片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很大延伸,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概念分析
1.情景再现的含义
情景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情景再现泛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纪实类电视节目。
它的存在往往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
此时的情景再现是作为一个节目整体呈现。
②
从狭义上讲,“…情景再现‟是纪实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
”③这种创作手法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用十分广泛,弥补了该类纪录片资料不足、叙事单一、情节单调等缺点,赋予了时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崭新的内容和形象。
中国目前纪录片创作者多为此类,如著名的创作人张以庆、贾樟柯等。
2.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基本特征
首先,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创作《英与白》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比如在拍摄熊猫与饲养员的相处过程中,很多镜头都是张以庆刻意捕捉的。
另外,用一些有张力的镜头来表现世纪末人们内心的骚动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灵独白。
但是,出发的动机都是源于纪录片的真实性。
其次,情景再现具有再现性。
由于纪录对象不可复现,纪录片创作者常常要无奈地面对时光的背影与记录历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历史的“立体档案”,把已经逝去却被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片断纪录下来,而又不失“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而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就填补了这样一个遗憾。
最后,情景再现具有可编性。
众所周知,电视画面是在原始无序的影像素材基础上,通过语义丰富的蒙太奇手段,将各种零散的“片段”集合成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整体。
情景再现作为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剪辑”的影响。
当下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运用模式
首先,情景再现的手段已经很多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模拟。
“从整体上来看,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虚处理‟与…实处理‟”。
④虚处理是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特殊的一些影调处理,拍摄时通过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处理,达到一种特定的时空气氛。
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是完全按照故事片路数写实化拍摄。
在国内纪录片中,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者,刻意模糊了电影与纪录片的界限,把电影当成纪录片来拍,把纪录片当成电影来表述作者内心的想法,在其代表作《三峡好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其次,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电视观众的视觉经验也不断增加。
当影像第一次把呼啸而来的火车呈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一个不到50秒的镜头就可以让观众惊叫着离开座位,而现代人却可以在影像的枪林弹雨之中泰然自若。
视觉经验的丰富已让观众习惯于影像带来的奇观。
情景再现就是让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影像纪录断点”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
因此,在大多数创作者看来,只要不违背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原则,就应当大胆地运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
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字幕、动画、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等,都纷纷在纪录片的情景再现中粉墨登场,并且不断发展。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原则
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要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
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作用。
《一个都不能少》中虽然运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但它仍是一部故事片,它根据一个弱小女性的倔强行为的主题和故事发展进行虚构,使生活中松散的故事更具戏剧性。
而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必须服从总体纪实基调,不能根据编导的主观意见调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其次,形式要适当。
对于情景再现的部分,用字幕解说词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故事片资料”等,让观众明确纪实与再现的区别。
当然,情景再现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成为纪录片的主要手段,纪录片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手段还是采访摄影和跟踪拍摄。
要注意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情景再现时就不能表现得太实,以免弄巧成拙,损害作品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要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既让人了解事件概貌,又不让人觉得生硬做作,如采用局部蒙太奇手法,运用主体的局部形象组合来引发观众蒙太奇联想。
还要注意,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
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运用中,后期制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前期拍摄,拍到是硬道理,但在现场缺失的情况下,则完全依赖于后期制作这个二度创作。
最后,“非虚构”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最后底线。
正如罗·C·艾伦在《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中所说:“纪录片是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控制,并以此含蓄地向人们昭示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⑤放弃了“非虚构”原则,就意味着创作者完全控制了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从剧本到表演都是百分百“导”出来的,这就回到了故事片的创作模式。
综上所述,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
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写编》,2005年第3期
②④郑静峰:《论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模式》[J],《视听纵横》,2007年第6期
③王娜:《视觉传播中的“情景再现”模式》[J],《当代电视》,2007年第8期
⑤【美】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译:《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