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1)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1)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选择题1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孑L 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F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

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类群中的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中的较小。

所以C选项正确答案:C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 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B•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C.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解析:由题图信息知,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且与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种群大小几乎不变,故海水压力不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为异养生活的鱼类。

答案:C3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 •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

螨类由于活动范围小,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

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ABC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答案:C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的种群密度“先增先减”,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丙专食浮游动物,则乙和丙也为捕食关系,甲、乙、丙三者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一浮游动物(乙)一鱼(丙)。

由于投放了大量的丙,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乙(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继而由于食物缺乏,丙(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甲种群(藻类)。

由于强调了丙(鱼)专食浮游动物,所以甲和丙不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上,也可能体现在竞争生存空间(水池)和氧气等方面。

答案:C6•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相互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

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二、简答题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__________ 。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 •互利共生B •寄生C •捕食D•腐生(2) 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o(3) 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1)B C (2)多(3)变大。

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8.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3) _____ 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

培养液中除需含有________ 外,还需置于_______ 处培养。

(4) 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贫乏”。

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 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 _________ ,B:_______ ,C: _________ ,D:_________ (用序号表示)。

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___ 关系。

解析:绿藻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产生02,在暗处中绿藻 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可以再除去共生绿藻。

在分析曲线时应注意,培养 绿藻必须有光照,而培养草履虫必须有有机物。

答案:(1)氧气 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 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无机盐有光(4)④②①③竞争综合创新(1)研究人员将S i 和S 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 i 和T 2条件下, 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 A 图和B 图所示:①S i 种群与S 2种群的关系是 _________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 i 、T 2的交替变化,S i 种群数 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 图,S 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 C 图的坐标中表示出(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岀生毛Jj死 亡/«■/7 率11f9n/XA B C D 种霹辖度①在 __________ 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 ____________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时値1AwffB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 i = 15 C 时,S i在竞争中获胜。

在T2= 25 C时,S2在竞争中获胜。

若T i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 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s STi Ti T( T) Ti 时冊(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