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
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
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要留意报刊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或者是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
绝对不能把阅读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
但是我们通过做这个课题发现: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
那些老师之所以有那种担心,是因为这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经常用量化的作业、考试的武器挤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汪洋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
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
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2、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应立足课内,带动课外。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3、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
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
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作业阅读,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小学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
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
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
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作读书笔记。
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
要求学生每人
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
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5、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
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
③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
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
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④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也必需遵循一些原则,如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彻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6、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
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
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在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总结的几条经验。
当然,人各有异,读书的方法也是不能强求一律的,这正如严济慈先生所说:“每个人都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从读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发扬自己的长处。
”愿每个中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课外学习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读好书,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