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两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新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

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

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1)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分析本课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框架的关系,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小知识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2)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3.内容分析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学教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二、教材分析的方法
1、知识分析法。

它是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涉及教材整体(全书),部分(单元框架)。

通过分析要掌握知识的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知识分析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一般知识、重要知识、重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等,进而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必要时整理成知识结构图,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对单一的课时(某一知识点)同样要进行知识分析,主要弄清教材结构(层次)、地位、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心理分析法。

是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入手,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教材的心理分析,一般为两方面:一是从分析教材的心理因素入手,分析编著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

二是分析学生在学习的具体环节的心理过
程、特点及其障碍,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教学要求。

上述两种是教材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另外,从教材的整体和综合性方面考虑还应有结构论分析法等。

掌握多种教材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广角度、全方位地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了成功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掌握教材分析的主要方法、弄清教材分析的关键步骤又是教材分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