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资 第一章职业理念

教资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教育观: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本身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的精神实质:
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

全面发展教育
特性: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动性
4.和谐型
5.充分性
6.可持续性
德国—席勒—《美学书简》首次提出美育
中国—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
体(基础)
智(根本)——-德(灵魂,统帅)——劳(途径)
美(动力)
途径: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主渠道)
(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三)学生集体
(四)上述三大途径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
目标
实施策略
a)正确处理诸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b)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c)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d)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e)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
本质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主体性
(4)发展性(5)开放性(6)基础性(7)能动性
内涵:
1.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两全两发展,创新与实践。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第二节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两独一发)
以发展中的人:潜能赏识,发展
人成人两为独特的人:因材施教(个性)独本学生
的独立思想一学独立意义的人:主体地位发生学习
观权责
定性:评语的评价方式
定量:具体的分值
以人为本的实现策略:
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而不以追求分数为目标
2.全面看待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4.尊重热爱学生
5.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三节教师观
教师的职责:教育教学
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使命)
教师的职业特点:
1)示范性
2)复杂性: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3)协作性
4)创造性
5)长期性
广延性: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协调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
(二)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和效果显现的间接性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群体性)
(六)教师劳动在时空上局域连续性和广延性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
者。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3)有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教师要从学校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柏林纳教师成长五阶段论:
1.新手阶段
2.高级新手阶段
3.胜任阶段
4.熟练阶段
5.专家阶段
富勒和布朗是教师成长阶段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二、专业知识
1)学科知识
2)教育教学知识
3)通识性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培养与培训
(二)观摩与评估
(三)合作互助
(四)反思和研究
(五)自我促进
(六)终身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