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生物第三次阶段性测试(2015.12)第I 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
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 是()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理:B. 解离:C. 染色:D. 观察:A. 小麦育种,F1自交,选择F2中矮秆抗锈类型,不断自交,不断选择B. 亲本杂交,取F1花粉,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选择所需类型C. 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D.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需用鉴别培养基鉴定,用病原体感染 4. 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A. 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B. 牛蛙的卵细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C. 玉米的花柱很长,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 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 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5. 以下是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不属于染色体变异)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 3. 下列各育种过程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6.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 ・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 ・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7. 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①果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 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8•某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细胞。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突变产生的注基因与A 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B. 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 垃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 一条壯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D. 若b 基因控制區荚为绿色,贝豆乙举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A. 该过程为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B. 最终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4C. 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D. 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 的配子9.如图为甲豌豆的A 基因(控制 高茎)和乙豌豆的B 基因(控制甲 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
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 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 乙 f f f -突变 TGC A 基因 A 基因和B 基因是独立遗传 G G T B 基因 C A AG T T \ CCA G G Tb 基因 B 基因 A G G / -LL 厂 T C C TGC 、'Ll~厂TGC &基因A 基因10.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漠尿卩密喘(BU)。
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下图所品系1 a 品系2()。
----- 物种] 进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甲原种群——种群乙A ・腺卩票吟 B.胸腺喀睫 C ・胞嗜喘 D ・鸟嚓吟 11.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 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 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组C 组A ・A 组和B 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B. A 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I 可以用于生产的占+C. B 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II 可以直接用于生产D. C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丫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 得矮秆抗病植株1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的 ECE G 〉)CG 沁 Q 庫P 高秆抗病x 矮秆易感病 '' F,高秆抗病 |区)选择 F 2矮秆抗病I P 高秆抗病x 矮秆易感病 I F. 高秆抗病 |花药离体培养 F 2 矮秆抗病n p 高秆抗病 •Y 射线 矮秆抗病y■ 5’ 5Z 3* 3' 5'3’ 5r • • 3’ 5’ • • »④ Q ⑤ 、⑥A. 种群甲和种群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品系1和品系2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b 过程①、②、③、④、⑤、⑥为进膿供原材料,仅表明基因举是不定向的 C ・c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 因库出现了差异D.物种1和物种2在条件适宜时,仍可进行基因交流,进占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1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 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14. 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 段和be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C.寒颤和出汗减少D.发热和寒颤15. 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 、b 为微 型电流计F 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时间(分)A.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B. 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C. 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汁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兴奋从细胞B 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皮扶细舸P神经细腋D 确爲创旳r 柿经细胞B16 •如图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轴突膜处于cd 段时,钠 离子内流,不消耗ATP 子外流,不消耗ATP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 A 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化学递质17.关于人体生命活动中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饮水不足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产生量会增加B.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和垂体C. 胰岛素主要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含量降低D. 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可以阻断TSH 的效应,体内含有该抗体的 患者的血液中TSH 含量应比正常值低1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 作用是刺激卵巢继续产生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适于胚胎附着和着床。
尿液中HCG 的检测为意外怀孕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HCG 与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存在协同作用HCG 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但不属于体液调节C. HCG 可与双缩服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 HCG 和孕激素都是人体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19 •右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 构:图中一,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 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 觉。
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B.轴突膜处于ce 段时,钾离B. DA ・图中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 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 Af B T JD T E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20.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 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 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 构基础是反射弧B. 图中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21.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一A-C-D-F”,使手缩回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 过程22•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A 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 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 、 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ma — SUWW ——— 注,■表示促迸-衰示抑制A.饭后血糖升高吋,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C.若A 中枢,则b、c可分另融和产翔觉D.若体B细胞,a为撤则b、c可分另成2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24.下列有关实例或现象及所对应的推测或解释中,错误的是()B. 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应于右图中的B 点的电位C. 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26.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
错误的叙述是()A.饮清水后约l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27.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
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
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 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