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青阳县"九华山国际旅游城"一期工程规划设计说明:“昔在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诗仙白来九华山游后,为其景色所折服,写下《望九华山》一诗。
【一.规划背景(九华文化)】:九华山位于省池州市,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是国家级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外。
公元719年,新罗国(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
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
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谛听,又称“地听”,“善听”。
顾名思义,真理即听。
其实,谛听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唐开元末年,古新罗(今国)王子24岁的金乔觉,看破红尘,携白犬一只浮海来华,削发为僧。
白犬伴金乔觉一路颠簸,卓锡九华。
在共同苦修的75载中,白犬与金乔觉昼夜相随,处处使其逢凶化吉。
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
三年后,金乔觉尸身开缸,见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锁。
根据佛经曰:“菩萨钩锁,百骸鸣矣!”故建寺连白犬同请供奉。
这只神犬也因是金乔觉的信物、爱物、宠物和护身之物,被佛教尊称为神犬。
后人更缘神犬谛听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今存放在九华山文物馆,作为展示珍品的国家级文物“谛听”。
她是中国四大——九华山镇山之宝。
该文物形状为一独角兽猛然回首,低部标识“姑梅城吾造”,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5月入藏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属九华山寺庙传世文物。
九华山地藏文化和谛听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九华山以醇厚的佛教文化涵和瑰丽的自然风光,成为海外信众瞻礼朝拜的著名佛教圣地和人民观光游览、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九华山风景区围呈大致的棒槌形,根据风景区总体规划有北、东、南三个出入口,但北入口是风景区目前和将来最主要的出入口。
从五溪到乔安,全长约15公里。
山水相间,渐见景致,渐显禅境。
池州市已修筑一条依山傍水的佛光大道,彻底改变了原“五九”公路的面貌。
目前的城市建设活动也非常活跃,沿线地区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里已然是投资建设的热点。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北枕长江,面积1180平方公里,分为15个乡镇,青阳县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
青阳县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
青阳县县委、县政府正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县城力争在较短时间将青阳建成九华山旅游区:“交通枢纽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会展中心”。
但是纵观青阳城区,以九华山主题为特色的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而九华山国际旅游城的项目建设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项目正是在青阳县和五九公路(以下称佛光大道)大发展,大建设的背景下,提出开发要求。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的落成,不仅仅能拉动整个青阳县的经济发展,主题鲜明的园区也能为佛光大道过境的游人提供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佛意浓烈的大九华印象。
最为关键的是能给青阳县整个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建设项目现状概况】:1.区位概况: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处于青阳县境。
青阳县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县境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西接,北交。
距离约420公里,210公里,196公里,60公里,池州(区)41公里。
佛光大道就是九华山北入口的主要通道。
庙前镇位于省池州市青阳县之西,座落在著名的佛教名山九华山的北麓,是青阳县西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五九、青杜、蓉十等三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辖9个行政村,143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4万人,街道人口0.7万人,辐射人口达10万人。
庙前镇古称慕善镇,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集镇四周群山环绕,三条溪水(濂溪河、九都河、八都河)贯穿全镇,地貌宛若小“”盆地之势,是中低山丘陵岗地区,位于青阳县西部,九华山北麓,镇域南临九华乡,北接五溪新城区,西至杜村乡,东城蓉城镇,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镇域公路畅通,主干线有五溪—九华山线和青阳—杜村线,两线均与318国道相连。
2.建设基地现状概况:建设基地位于省池州市青阳县,紧邻九华山风景区,地处“庙前古镇”、九华山天台下院“附近,北临蓉十公路,西靠五九公路(以下称佛光大道),交通便利,佛教文化浓厚。
基地的西侧和北侧为已建成的“庙前古镇”,“庙前古镇”现存石牌坊一座,望华商业步行街主要沿佛光大道和蓉十公路北侧布置,建筑层数为三层为主,局部四层。
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九华山风格,主要采用九华山特有的落肩式马头墙的建筑形式,白墙褐瓦。
建设基地一期用地面积为25671平方米,约合38.54亩,其中包含还建房用地面积356.8平方米。
整个地形呈不规则形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基本平坦。
二期用地34914.41平方米(约52.42亩),二期地势起伏较大,地势西北低,东南高,最大高差为12米。
在一期和二期用地交接处,现存一个水塘。
植被较为丰富,整个地块现存质量较好的大树9棵。
基地的南侧现存八户民房和土坡,土坡与一期用地垂直高差为7米左右。
3.建设基地的有利因素、周边现存问题、规划的难点:有利因素:区位优势明显,大九华的整体文化氛围、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基地周边已建有“庙前古镇”商业街为基地的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客流和氛围。
东层山形景观优美,山水空间格局良好(周边现存问题):沿佛光大道的现存建筑和景观尚处于自然粗放状态,与风景区的入口地位不符;现存沿街建筑缺乏细部和特色,尚不能体现“庙前古镇”的氛围沿佛光大道缺乏缓冲和停留的空间,商业街多为沿街一层皮布置。
透绿和透景的空间缺乏,控制力不足。
休闲功能相对单调,且住宿档次较低。
规划的难点:如何理解和尊重上位规划的要点?如何处理佛光大道的商业价值和沿街景观的关系?如何争取处理酒店的形象展示以及和商业街的功能动静分区?如何充分利用东层的优美山形景观?如何延续城镇建筑肌理和商业街的合理尺度?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塑造九华山浓郁的佛教文化?【三、规划依据】: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发[1985]76号文件);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3.《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2002年);4.《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2000年4月);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国发6、《九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7.《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8、《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9.《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2005--2020年);10.《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1.《青阳县庙前镇总体规划》(2006-2020)12.《五溪县城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13、《庙前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15.《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45-95(2001年版))1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程》(JGJ50-20)17. 甲方设计任务书及委托书18. 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红线图(电子版)【四.规划原则】(一)依据基地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文脉、现状特征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规划。
(二)充分考虑“庙前古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突出风景资源和景观特色,以真山、真水、真史为主线,开展符合游客旅游兴趣的特色旅游活动。
(三)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的适度开发,保持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自然景观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四)主题化原则;把握地域特征,延续九华山地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以佛教山水文化、谛听文化作拓展,延伸展示相关历史和禅意,把九华山文化主题强化。
(五)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只有是民族特色的才是国际的。
乡土文化是地域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期积累。
地域社会造就了乡土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又表达了地域社会的个性和规定了地域社会共同遵循的秩序,其形成延续是在不断地认同与适应中完成的。
规划既要延续乡土文化,保持固有的特色,又要与时代文化进行整合,顺应时代的发展。
【五.项目定位与规划目标】:(一)项目特色: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应以大九华整体佛教文化和九华山山体背景为依托,以“庙前古镇”为主题目标,整合现有商业步行街功能,完善旅游接待功能,阐释九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庙前古镇”的整体形象。
作为九华山风景区最主要地出入口,营造和谐的旅游和生活憩环境,塑造风景区门户形象。
(二)规划目标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应以九华山真山、真水、真史为主线,整合基地风景资源,开展符合游客旅游兴趣的特色旅游活动,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能体现的“庙前古镇”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体,建成以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和体验佛教禅意等功能的生态文化景区,通过门户形象标志空间、佛教故事展示空间、地藏王传说和谛听文化展示、等一系列的佛教禅意序列的变化,来体现九华山地藏王道场、佛教名山的风景名胜区特色。
【六.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定位:九华文化庙前古镇空山梵音园林山水1、九华文化的多元复合——整合自然山水景观、九华和古镇文化、旅游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加强规划区的景观打造,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并进行商业的综合开发,提升庙前古镇的整体形象。
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功能的开发,构建多元目标体系的商业文化旅游城。
2. 庙前古镇庙前古镇位于柯村西北。
镇兴于唐,古称慕容镇,又名散席镇。
清代因主街在五庙之前更名庙前。
八都河、九华河流于庙前沿河土质肥沃,盛产桑麻、水稻、经济发达。
古镇庙前街游店多、商店多、作坊多,“华里长街。
五十店铺”闻名乡里,号称青阳西乡第一镇。
庙前街向为九华山香客朝山和购物散地,有敬香上九华,“购物到庙前”之说,关系极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