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体研读”为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个性化的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一种阅读实践过程。

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是“服从”阅读。

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的强灌给学生,或者把教师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负责任和危害严重的思想和行为。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 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追求个性化的教学,语文阅读课堂应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学生需要通过个性化阅读来发展自己的才智,发展自己的个性。

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以下是本人在这方面作的一些探索。

1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搭建理想的平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动起来,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不能以统一的
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允许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解读。

如学生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的认为是鲁迅对封建腐朽私塾教育的批判和揭露,有的认为是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有的认为兼而有之等,对此,教师应给以肯定、给以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2 大量阅读,提高感悟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这显而易见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这仅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缺乏足够的阅读量,读书感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保障的。

我认为,要引导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

教师要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鼓励学生读名著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体验到阅读中的愉悦。

如:在班里组成读书兴趣小组,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专门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