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新课标下个性化阅读教学

谈新课标下个性化阅读教学

谈新课标下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还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

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
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

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想”开来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谈差生的识别与转变
——班主任总结
识别差生、辅导差生、转变差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热潮中,转变差生已成为长期困扰班主任的难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转化差生,首先要弄清差生是什么样的差生,再摸清差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这样差生才能有所提高或有更大发展。

我们对差生是这样认识的:第一是双差生;第二是积累造成差生;第三是很用功,但在学习上不开窍的差生。

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双差生。

这类学生一般都是纪律差、学习差,但智力发展较好。

造成双差的原因是家庭好,在家长的娇生惯养中养成了不良习惯,在校不学习、不守纪律;另一种是家庭、社会不良现象影响造成的,这些学生对事物认识不清,非智力因素差,自己管不住自己。

对这类差生,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研究转化差生的办法,然后向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并经常督促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非智力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改变。

第二:积累造成差生。

在群体的教学中,多数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不可避免地总会有些失误。

原有的失误和新的失误混杂在一起,就形成再学习时更大
的基础障碍和心理障碍,这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差生。

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主动找他们谈心、教育他们要勇敢些,经常向他们讲些“学而不厌”的道理,并要有耐心,多开“小灶”,让他们尽快跟上同学们。

另一个是主动防范群体教学中的失误积累,及时进行“评价—反廓矫正”。

在时间上,课上与课后结合,以课上为主;在方式上,个别辅导,因才施教,也可让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一帮一一对红”,这样一来,不仅对差生有利,对优生也能起到促进智能发展,和培养其友爱精神及对同学、对集体产生义务感和责任心的作用。

第三:很用功,但对学习不开窍的差生。

这类学生是对某一个讲数遍的、较简单的问题仍不解其意的学生。

这是由于学生智能的弱点和弱点有的发展早,有的发展迟造成的。

对这类学生,教师也不可灰心而丢掉不管。

要发现他们的爱好和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只要使其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使其学习得到惊人的发展,从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班主任只要有信心、有决心,真正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会搞好教书育人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