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

(讨论大学扩招的原因及功能?)

三 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关 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社会团结的 产生(宗教)、社会团结的类型,影响社会团结的因 素(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第 一 节
3、托克维尔与涂尔干 社会地位平等—野心膨胀—利己主义与失范的思考 权力集中倾向——暴政,对外战争 良好社会结构整合的条件:权力分立;个人属于集体组织;个人
自由受到政府保护;普遍信仰;公民和政治联盟 4、孔德与涂尔干 涂尔干从孔德那里借用了关于“社会事实”的科学的设想,同意
孔德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则能够被揭示的观点;孔德的方法论影响 了涂尔干的方法论,孟德斯鸠对类型的强调,通过孔德强调使用 类型作为比较的分析工具的强化,形塑了涂尔干的方法,涂尔干 全部的学术生涯都坚持依据“形态学”或结构对现象的分类必须 优先于因果和功能分析。
第 一 节
第 一 节
涂尔干生活在社会秩序很不安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代 ,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整个社会处于失范状态,因此他极 为关心如何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基础。
家庭和早期的宗教学系给他灌输的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激发 了他要在法国创造一种新的“公民道德”的激情。
1879年考入19世纪法国知识界精英的摇篮——巴黎高等师 范学校。他与法国教育建设部门的高官建立了联系。1898 年创办的《社会学年鉴》使他对法国学术思想所产生的根 本影响更为显著,并在内阁令特许的情况下获得社会系教 授头衔。之后,涂尔干在其独子安德列1915年战前阵亡的 悲痛中,于1917年,可以说是在其学术和政治生涯正值顶 峰时去世。
第 一 节
1、孟德斯鸠与涂尔干: 涂尔干将自己社会学中的许多部分归功于孟德斯鸠的洞察力
:社会世界能被当做“事物”研究;构建类型是最佳的途径 ;构建类型时研究数量、排列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把法律看做更宽泛的社会的和文化力量的指征是重要的;同 时进行因果和功能分析是明智的。 2、卢梭与涂尔干 秩序问题,涂尔干接受卢梭对现代社会的困境的看法,如果 不给人们满足欲望的自由,不鼓励人们发展自我利益,那么 创造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秩序以免加深不平等和压迫的同时 ,怎么能保证个人自由和自主? 涂尔干借用了许多卢梭的思想,他关于病理现象——失范、 利己主义和强制性劳动分工——的一些核心概念在很多程度 上受到卢梭著作的启发。但是他不能接受卢梭对国家的信任 ,而是坚信国家权力必须受到控制和平衡。
我们又如何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分析它的功能呢? 第一,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该从其它社会事 实中去寻找。 第二,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 能。迪尔凯姆认为从历史角度将现象的成因归结到过去并不是真正 科学的解释,只有通过分析与社会现象的环境条件才能说明社会现 象,因此社会环境具有的动力因果关系乃是科学的社会学存在的条 件。 第三,求证原则,即比较原则。认为社会学研究应包括“假设推测-检验”过程。

二 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把社会事实
作为物来考察 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第 二 节
1、他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2、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 个突出特征。 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第二个特征是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即它有约束力。 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普遍性。 3、区分两种类型的社会事实。 一是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二是属于集体的存在方式。 从社会事实角度分析“军训现象”

一 节
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 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涂尔干一 生主张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 础,也使社会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上同哲学、历史 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线。
主要著作: 《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 《自杀论》(189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成》(1912) 《道德教育》(1902-1906) 《社会主义》(1928) 《社会学和哲学》(论文集1898-1911)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
第 二 章
第一节 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第四节 自杀论 第五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第 二 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起源 把握涂尔干关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理解他的社会分工的思想 理解他对自杀、宗教现象的分析
第 二 节
1、一种社会现象,当它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以一般的方式 存在于某一类型的社会时,这种现象就是正常现象。 2、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思考:不道德的现象是正常现象吗?比如犯罪?
第 二 节
涂尔干强调的第一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 来解释。
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 能分析。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不仅要分别研究,而且应先研究 前者,再研究后者。
第 一 节
5、斯宾塞与涂尔干 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斯宾塞社会学的缺陷。涂尔干反对任何
忽视集体价值和信仰重要性的社会秩序,而斯宾塞强调现 代社会是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动者相互竞争与交换的过程 中通过他们协商建立的契约而形成的。但涂尔干从斯宾塞 功能主义的分析模式(系统功能分化以满足“社会有机体 ”的需要)中获取了大量灵感,且涂尔干也完成和斯宾塞 一样的任务,即发现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6、马克思与涂尔干 马克思的影响是反面的,涂尔干强烈反对马克思所坚持的 由于“内部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团结的看法 。涂尔干先是思考马克思的思想(反常分工),接着是在 早期的著作中强烈反对马克思的思想,最终,在后期著作 中摒弃并否定了马克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