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情感敬慕活动利他主义崇敬才智仁爱: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4.社会学:智力的神学阶段: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尔干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特征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社会社会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
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
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
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的主要变化上。
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 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的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的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的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
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
第三节 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
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
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集体意识和社会组织两方面入手社会整合能力过强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 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具体来说,利己型自杀和失范性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与社会整合成正比。
5.涂认为,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社会的正常状态,只有迅速多变的自杀率才是社会反常状态的反映。
6.涂认为,预防自杀的措施中,镇压手段和教育预防利己型自杀效果有限;而加强集体意识(职业团体)的统一性,使个人被置于集体的保护之下,预防利己型自杀更有效。
7.涂对自杀的分析揭示了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本质,推动了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1.涂认为,将神圣性视为宗教根本属性,把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视为宗教的第一要素。
2.涂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
本章小结1.涂的社会理论被人们视为“社会学主义”。
2.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立场: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社会事实研究重点上的社会结构分析:把超越个人的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 的研究对象,分析重点定位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研究倾向上的社会秩序情结4.当代功能主义的主要成分:涂所提倡的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关心对社会秩序基础的研究。
5.如果说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内部结构的矛盾和冲突,孔德首先关注知识的进化,韦伯潜心于对“合理性”的思考,则涂尔干关心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团结的加强。
7.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西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集中考察社会互动的形式。
2.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逻辑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双重的,社会首先是超越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同时,社会又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
即,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二、社会学的问题领域3.首先,一般社会学或者说是普通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问题包括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
4.其次,纯粹社会学或者说是形式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
这是西美尔社会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5.第三个领域则是哲学社会学,即对社会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
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1.西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
一、社会交往和互动形式2.受康德哲学启发,西美尔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这是西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
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体制化结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4.“统治”是西美尔感兴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统治包括“压制”与“服从”两方面,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离。
5.西认为,最简单、最常见的统治形式: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形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冲突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6.“时尚”是西着重研究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
西认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两个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二、社会类型7.社会类型是西讨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形式,“穷人”是西分析较多的一种社会类型8.西对穷人采取相对主义的看法,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发展为“相对贫困化”观念。
9.“陌生人”是西所关注的另一种社会类型,西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三、社会几何学10. 西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曾试图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引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11社会数量:西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12. .在三人群体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
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13. 从整体上看,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14. 社会互动的距离:西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15.西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1.西美尔文化社会学关注的最主要议题,就是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他称之为“文化悲剧”。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2.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
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客体文化。
3.西美尔认为,在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
4.文化悲剧的实质,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
5.西认为,这种文化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分工的增加。
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能力却越低。
二、文化分化6.西认为,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的程度是体现社会复杂性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