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语言角度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了归类,从数学的角度论述的话就是世界是一个全集,通过范畴将其分为10个子集,10个子集的并是一个全集。
但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共同的元素。
例如“一斤重”就即是数量又是性质。
在论述10个范畴之前,亚里士多德先说明了主体的概念,同样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这里的主体不如说成是主语,其对主体的定义毋宁说是主语的性质归纳。
因此才会说个体作为一个实体无法述说一个主体。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属”与“种”以及区分“属”的“属差”的概念,这不得不说成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和定义,其后表述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处、何时、所有、动作、承受”均要求从“种加属差”的角度加以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10个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第一个就是“实体”,从对“第一实体”的论述上亚里士多德承认了世界的基础来源于个体,但亚里士多德对其的定义是从语言论述出发,因此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得不将“属”或“种”归为第二实体,一方面将“属”和“种”这种概念实体化,另一方面又将实体概念化了。
从而在实体的论述上出现了自相矛盾。
在这部分的末尾对命题真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命题的真假最终来源于现实而不是演绎。
“数量”在《范畴篇》中并不单指数,还包含可以用数表述的主体。
因此数量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性质。
在对数的论述中出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现在看来明显的错误,如“数”是间断的。
但其中亚里士多德将几何以及由几何论述的主体,如“边界”等也归入了“数量”这一范畴,可以说已经到了解析几何的门口,为后面的笛卡尔的代数几何提供了哲学基础。
同时将“相等”与“不相等”作为“数量”这一范畴最大的特点,也揭示了“数”本身的属差。
“关系”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成为了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把能被其他事物述说的事物称之为关系,但是通过语言来定义关系,同一事物有时是关系,有时又不是关系了。
两个事物必须在同一个属中表述才能存在相互关系,从这方面来说亚里士多德是承认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有一个最高的属),同时从实体的定义出发,第一实体不是关系,牛与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展露无遗。
同时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关系的事物需要人从语言上加以规定才能存在,而不是相反(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承认有时关系的双方不会同时消失,如知识的对象,这里又表现的如同唯物主义。
同时又认为所有关系都是对立的。
“性质”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决定某一事物如此这般的原因”则所有性质都是属差了,某一性质如果不是某一属的属差,则必然存在一个属是由该性质作为属差划分的。
从这方面说属于属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谁决定谁呢?亚里士多德将性质分为“状况”和“习性”,并指出“状况”是难以改变的,“习性”是易于改变的,这存粹是语言导致的。
天生的能力是属于“状况”还是“习性”呢,还是单独分类呢,在对感受的性质方面又陷入了矛盾,认为味觉是由人产生的,而颜色则是客观存在的。
性质具有相反者,如果和性质的定义联系起来,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内部存在对立呢,毕竟两个相反的性质是归于一个属的。
也是存在于一个事物上的。
“性质”和“关系”的问题同样描述的相当混乱,这种混乱源于对关系的定义(几乎就是没定义,相当于约定成俗的语言习惯)。
“对立”不属于范畴,这里也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罗列了四种能称之为对立的情况。
第一种对立是关系的对立,一种关系的两端的事物是对立的。
这是一种属与属之间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是属差作为属与属发生关系)。
第二种对立是相反的事物,但这两种相反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彼此却不是对方的对立物。
这是建立与语言述说上的。
本质上黑是白的黑,白也是黑的白,不如此黑和白就不会是相反的。
缺乏和具有实际上是一种属差与属差的对立。
一个属差划分一个属的同时,实际也创造了一个相反的属差。
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命题的
存在是有前提的,必须与实际相符。
“在先”的前四种意义较为容易,亚里士多德对“在先”的第五种意义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事物的外在表现必有其内在成因。
后面的“同时”“运动”“所有”没有什么好说的。
综上所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因此某些范畴实际上没有确切的定义,使其之产生了种种矛盾,理解也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