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第1课时主备人:耿进东审核人:罗旭东复备时间: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及重点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补充资料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
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
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
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史记》写作大业。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曩.者()()魏其.()强.颜()槛阱..()羑.里()绛侯..()()关.木索()头枪.地()暴.肌肤()箠...()诎体楚()圜.墙()伏法受诛.()占卜.()四、文本研习A.第1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古今异义词要写出古义与今义;词类活用要指出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名词的使动用法”)(1)曩.者辱赐书,,(2)教以慎.于接物(3)阙然..就不报(4)意气勤勤恳恳....(5)若望.仆不相.师(6)推贤进.士为务(7)婴.金铁而祖母刘夙婴.疾病2.翻译句子(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5)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3.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作者认为皇帝是如何对待自己身份的?(用第三节中句子回答)2.作者如何认识自己受到的惩罚?第2课时(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乃.有所不得已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犹能引决..()(3)所以..()(5)唯..隐忍苟活()(4)名摩灭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思垂.空文以自见..()()(7)愠色()2.翻译句子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4.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作者在第三节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而第四节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不死的原因,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四节原文的句子回答)2.第五节作者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等人的事例的意义是什么?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第四、五、六节4.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三)内容巩固,课本研习(见建构式生态课堂高中语文学习指导)p.43第3课时导读这一段总收慨叹之意,笔触又回到目前自己的悲惨处境,描写痛苦的心情,向任安诉说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说明自己闺阁之臣的地位,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呼应开头。
(二)问题探讨1.作者2.文章描写了祖母的几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疑难问题C.第4-6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且负下..未易居(2)下流..(3)虽累.百世(4)肠一日而..多诽谤九回..与仆私心剌谬乎.?(6)曼.辞以自饰(7)然后是非乃.定..(5)无乃2.翻译句子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3.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回顾作者思路。
2.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站在今天,你认为如何评价司马迁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做出的选择?3.疑难问题总结:怎样正确理解《报任安书》的精神实质?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对这篇“奇文”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理解呢?在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个文学“掌故”:清代有一位文艺理论家叫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石赣州在酒席宴间曾经讨论到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包世臣认为“二千年无能通者”。
石赣州于是便向包世臣请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掌握住《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当时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
”石赣州当天晚上即遵照包世臣的嘱咐,将《报任少卿书》读了一些遍,第二天又特地找上门问包世臣说:“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
敢请其指归。
”包世臣便又告诉他:“阁下半夜之间,多则数十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
思之则已,则有得已。
求敢吝也?凡以学问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后来两人分离而居,过了一年多之后,石赣州又就《报任少卿书》的理解问题写信给包世臣再次向他求教,这使得包世臣觉得不好不向自己的朋友讲一讲他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了:“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
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
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
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
”我觉得,关于《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的话是概括得很好的,为我们研读《报任少卿书》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
(节选自郭双成《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我认为所谓的“推贤荐士”,不是任安来信中所说的话。
司马迁回避讲任安的写信的真正目的是求救,因此用“推贤荐士”这四个字掩饰任安来信本意,而任安为更多的天下豪杰之流表明冤情,中间夹杂叙述李陵事件,表明与李陵一向并非友善,尚且能倾力救援,更何况对任安是有生死之交呢?实在是因为遭刑后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这样司马迁的身体是《史记》的身体,不是司马迁自己所私有的。
司马迁可以也为任安而死,而《史记》一定不能因为任安而废。
最终人死了,一生的是非才定下来,司马迁和任安是一样的,写信去开导任安,放下私人的遗憾。
因此文章虽然波澜壮阔,但是每一滴水都是回归源头,每一字都是归于著书。
(耿进东译,仅供参考。
)《报任安书》巩固案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