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XX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XX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二〇一九年十一月项目名称:XX新建项目项目建设单位:XX中学编制单位:XX有限公司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资质等级:甲B级证书编号:发证机构: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项目成果编号:XX林字〔2019〕第111904号《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承诺受XX中学的委托,我公司承担《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工作,2019年11月13日,我公司派技术人员开展报告编制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现状实地调查和本底资料收集工作。

依据《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原国家林业局第35号令)、《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林资发〔2015〕122号)、《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L Y/T2492-2015)和《江西省财政厅原江西省林业厅关于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通知》(赣财非税〔2016〕3号)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在XX中学和XX区林业局的配合下,完成了《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并承诺对报告成果材料数据真实性负责。

XX有限公司2019年11月目录一、总论 (1)(一)项目概况 (1)(二)建设布局与使用林地的关系 (2)(三)项目使用林地概况 (2)(四)编写依据 (2)二、使用林地现状调查 (4)(一)使用林地调查结果 (4)(二)使用林地情况说明 (7)(三)专项调查结果 (7)三、其他有关情况说明 (7)(一)项目使用林地权属情况 (7)(二)违法使用林地情况 (7)(三)特定建设项目情况 (8)四、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 (8)(一)对项目准入性分析 (8)(二)使用林地分析 (8)(三)使用林地生态影响分析 (9)(四)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 (11)五、森林植被恢复费测算 (12)(一)森林植被恢复费测算依据 (12)(二)测算标准 (12)(三)测算结果 (12)六、保障措施 (13)(一)水土保持 (13)(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13)(三)生态环境保护 (13)(四)生态效能保护 (14)(五)景观保护 (14)(六)林地林木管理 (14)(七)古树名木保护 (15)(八)森林植被原地恢复保障措施 (15)七、可行性研究结论 (15)附表1.项目使用林地按使用林地类型面积蓄积统计表2.项目使用林地按地类面积统计表3.项目使用林地按森林类别面积统计表4.项目使用林地按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5.项目使用林地分森林类别按地类面积统计表6.项目使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费测算表7.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因子调查表附图1.XX新建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2.XX新建项目建设布局图3.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现状图4.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红线范围内主要拐点示意图附件1.赣州市XX区教育体育局《关于XX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报告的批复》(区教体建字﹝20XX﹞X号)复印件一、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新建项目。

2.建设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XX中学。

4.业主性质国有。

5.项目批准单位赣州市XX区教育体育局。

6.项目建设地点赣州市XX区xx。

7.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1)项目建设目标:XX建设。

(2)建设内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食堂、操场、门卫,绿化等其他配套设施。

8.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改善XX区XX镇中学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9.项目拟用地规模项目使用土地面积4.585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2.7651公顷,项目所使用林地性质为永久。

10.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2019年11月4日,赣州市XX区教育体育局下发《关于XX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报告的批复》(区教体建字XX号)文件,同意项目建设。

11.项目前期为保护森林资源调整方案情况项目建设重点考虑地形、地貌、投资以及环保等,项目实施区范围相对固定,项目前期对方案进行对比优选,未单独为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工程建设方案。

(二)建设布局与使用林地的关系建设项目严格遵循了“不占或少占林地、节约使用林地”的原则,充分对比分析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的背景情况和现状,通过项目建设方案优选,确保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面积最小,有效的保护了项目区林地、森林和林木资源。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前期经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区国土资源局、区环保局和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和审核,对项目选址进行多种分析,确保使用林地面积最小,项目使用红线面积4.5851公顷(与规划一致),其中林地面积为2.7651公顷,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食堂、操场、门卫,绿化等其他配套设施,使用林地性质为永久。

(三)项目使用林地概况1.使用林地的空间位置XX新建项目涉及林地均位于XX区XX镇XX村范围内。

2.使用林地面积、权属本项目建设使用林地总面积2.7651公顷,均为XX区XX镇XX村XX组集体所有。

3.各主要建设内容使用林地情况本项目使用林地总面积2.7651公顷,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食堂、操场、门卫,绿化等其他配套设施,使用林地性质均为永久。

4.使用期限永久。

5.需要采伐林木情况活立木蓄积为68立方米。

(四)编写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7年1月1日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7月2日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3月19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2011年1月8日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年2月6日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10)《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5年1月1日);(11)《江西省森林条例》(2007年5月1日);(12)《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原国家林业局令第35号);(13)《原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的通知》(林资发〔2017〕34号);(14)《原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和<使用林地申请表>、<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的通知》(林资发〔2015〕122号);(15)《江西省财政厅原江西省林业厅关于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通知》(赣财非税〔2016〕3号)。

2.有关技术标准(1)《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L Y/T 2492-2015);(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范》(GB/T 26424-2010);(3)《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1646-2005);(4)《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L Y/T 1956-2011);(5)《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技术规程》(LY/T 1955-2011)。

3.项目有关批准文件赣州市XX区教育体育局《关于XX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报告的批复》(区教体建字XX号)。

4.其他依据(1)《江西省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2001年)》;(2)《江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2001年)》;(3)《XX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4)《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5)项目使用土地红线图;(6)XX区公益林小班区划图;(7)XX区2013年森林资源补充调查成果及最新林地“一张图”;(8)XX区林业局提供的使用林地权属证明材料;(9)其他与本项目有关的文件及资料。

二、使用林地现状调查(一)使用林地调查结果1.调查基本情况(1)林地现状调查准备①林地现状调查图表制作。

将项目使用土地红线图叠加到最新林地“一张图”上,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使用林地的范围和使用林地地块界限,保留林地“一张图”地类、林地权属、林地保护等级、森林类别、使用林地类型、林种、起源等属性因子,并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号,制作并打印林地现状调查一览表和外业调查地图底图。

②准备调查工具:准备所需的围尺、卷尺、GPS、测高器等外业调查工具。

(2)调查技术方法①林地面积调查和测算按照项目使用林地红线图与林地“一张图”空间叠加后确定使用林地的小班地块界,使用ArcGIS及相关软件求算地块面积,面积单位为公顷(hm2),保留4位小数。

②活立木每公顷蓄积调查活立木每公顷蓄积采用全林实测法或标准地法调查,经济(竹)林株数采用小样圆法、标准地法或全林实测法调查,技术标准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蓄积单位为立方米(m3),保留整数。

林木(竹)株数(经济林、竹林及幼树),单位为株,保留整数。

③郁闭度(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法对地被物的种类、高度、盖度进行调查。

④权属根据项目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林权材料,确定使用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

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主要采用收集已有的动物普查资料,访问当地居民及现地观察动物活动所留的脚印、粪便等痕迹的方法进行调查。

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和生长分布情况等。

⑦古树名木调查古树名木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胸径、树高、保护等级和生长分布情况等。

⑧使用林地范围与重点生态区域等的空间位置关系确认通过空间位置,分析项目区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保护地等重点生态区域、城市规划区等范围的位置关系。

(3)质量管理调查因子的精度要求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标准执行。

(4)相关说明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项目区2013年森林资源补充调查成果材料,全面掌握项目区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

优势树种(组)、龄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等因子通过实地调查填写,林地、林木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有关技术标准和方法。

地类、林地权属、林地保护等级、森林类别、使用林地类型、林种、起源等属性因子原则上按照林地“一张图”属性数据库确定。

现地调查还对项目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资源等进行调查。

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确认建设项目区与项目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位置关系。

2.调查结果(1)使用林地空间位置XX新建项目使用林地涉及XX区XX镇XX村集体林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