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微米x~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微米x~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1.种薯种苗传病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就会产生病苗,病苗又可侵染健苗,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
引进带病苗将病菌带人无病区,从而又产生新的病地或病区。
2.土壤和粪肥传病土壤传病的轻重,依土壤含菌量多寡、薯块伤口的多少而定,一般而言,大田土壤传发病较轻。
用病土育苗、垫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带菌传病。
土壤带菌主要来自病残体和带菌肥料。
用病薯、病残体沤肥,或用病床土垫圈和用病薯水泼圈等,均可使肥料带菌传病。
病菌在粪肥中,冬季可存活120~190天,春季可存活60~70天,夏季可存活28天。
可见带菌肥未经腐熟者能够传病。
3.黑斑病在收获期可借人畜携带以及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病菌,主要从薯块的伤口、裂口、根眼侵人。
如将病薯和带菌薯块入窖后,在密集的情况下,抱子能借水滴、空气以及昆虫、老鼠等进行传播。
(四)发病条件甘薯黑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温湿度、土质、甘薯品种以及薯块伤口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其发病温度最低为8℃,最高为35℃,最适为25℃。
在10℃以下,35℃以上一般不发病。
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加而加重,又随湿度的增高而递减;但在14%~100%间,均能发病。
例如,育苗期因苗床加温、浇水、覆盖以及薯块上存在大量伤口,是黑斑病流行最有利的条件;而35℃以上高温育苗,则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
生长期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展,如地势低洼潮湿、土质勃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地块发病轻。
生长前期于旱,而后期雨水多引起薯块生理破裂者,一发病重。
田间有地下害虫和田鼠危害,造成伤口多,黑斑病相应也重,贮藏期间感病最适温度为23--27℃,15℃以上对发病有利,达到35℃又可抑制发病。
(五)防治方法1.培育无病壮苗(1)种薯消毒。
消毒方法有2种。
温水浸种:温水浸种的作用是借助热力杀伤病菌,以获得无病薯。
方法是用52~54℃的温水浸种处理10分钟,以杀死种薯表面附着的及潜伏的菌丝。
利用这种方法处理种薯,防病效果可达80%左右。
经过温水消毒的种薯上炕(床)后,如遇低温,易受冻腐烂,必须做好苗床的增温防冻工作。
温水浸种要求比较严格,同时由于各品种的耐热力不同,应用时要先做试验,掌握处理后以皮不变色为宜。
药剂浸种:利用药剂直接杀死种薯上所带病菌。
有效药剂有以下几种:50%代森按:用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效果良好,还有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各地已广泛应用;50%或70%甲基托布津:用200~300倍液浸种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种薯安全,但分解快,残效期短;50%多菌灵:用800~1000倍液浸种5分钟,防病效果良好,不仅有治疗作用,还用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其缺点也是残效期短;50%麦穗宁:用500~700倍液浸种10分钟,也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2)高温育苗。
采用高温育苗,一方面可以控制病害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防治腐烂,并可促进早出苗,提高出苗率。
高温育苗的形式,有火炕育苗、室内催芽结合薄膜覆盖育苗、温床薄膜覆盖育苗等几种方法。
高温育苗是在育苗时把苗床温度提高到35~38℃,利用热力杀死或控制病菌在苗床上的活动和侵染,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顿水顿火高温育苗的方法,是将炕温升到30~32℃,即可伏薯。
伏完后,浇水350~500千克,接着施无病菌肥土10厘米左右。
用大火争取3-4天把床温提高到35~38℃(如果床面覆盖有塑料薄膜,则应注意床的适当通风换气,以免高温高湿造成缺氧烂床)。
之后,封闭炕火,在7天内使床温不低于28~31℃,温度低了要酌情适当烧火。
拔第一茬苗时,自然降温到20~22℃,拔完后的第一天浇水500千克左右,并立即用大火增温到30~33℃,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苗受伤,以后可保持苗床温度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除浇足水外,苗床温度也应提高到35~38℃,以利催芽,并保持床温25℃以上。
拔完第二茬苗后,如果天气较暖,则可省去烧炕。
采用室内催芽结合露地薄膜覆盖方法,主要是先把种薯放在室内进行高温催芽,即在35~38℃的温度,90%左右的相对湿度的条件下保持4昼夜,然后降温到30~34℃,催芽6--8天,待芽长到1厘米时,再将带芽种薯移到冷床或露地加盖塑料薄膜进行育苗。
2.大田防病开展药剂浸苗消毒或实行高剪苗,结合进行轮作倒茬,即可有效地减轻或控制黑斑病在大田中的危害。
(1)药剂浸苗。
50%多菌灵:用2500~3000倍液浸薯苗下部10厘米,2~3分钟(或一蘸),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
500克50%可湿性粉剂可处理2000~3000棵薯苗;70%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用500~700倍液浸苗,效果很好,在各地广泛推广;50%麦穗宁:用500~700倍液浸苗,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上述药剂还能刺激薯苗扎根,促进生长,但对已经出现病斑的薯苗,则没有显着的治疗作用。
因此,在浸苗前,对薯苗要经过精选,剔除病苗。
同时,考虑到薯苗根基部带菌量较大,若先剪去带白根部分6~10厘米,则有助于防病效果的提高。
(2)高剪苗。
根据黑斑病主要侵染幼苗根基部的特点,通过高剪苗,可以减少薯苗带病机会,减轻危害,春苗的苗床(炕)薯苗距地面6~10厘米处剪取栽插。
如果栽夏薯种苗不足,可采用剪春薯秧栽夏薯,均可收到一定的防病效果。
(3)轮作换茬。
由于土壤中病菌积量的增加,造成病害在大田中的恶性循环。
因此,采用轮作换茬,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一般与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高梁、谷子等作物轮作较好,轮作以3年为宜。
(4)建立无病留种田。
建立无病留种田是获得无病种薯的经济有效措施。
方法是选择3年未种过甘薯的地块,施用净粪,采用地高剪苗或剪春薯蔓栽夏薯,作为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面积为甘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
3.高温大屋窖贮藏高温大屋窖具有贮藏量大、便于管理、安全防病的特点。
除了高温大屋窖外,还有半地下加温小屋窖,以及根据地形改造的窖洞窖等。
所有这些窖型安全贮藏的效果都很高。
高温处理能够防治黑斑病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高温热力抑制病菌的生产繁殖,加速薯块伤口木栓化(伤口愈合)的形成。
高温愈合处理的简要方法是:利用专门建造的加温屋窖及其加温散热设备,在甘薯人窖后,构筑火道,关闭门窗,速烧火加温。
要求在较短时间内使薯窖温度升高到38~40℃,保持4昼夜,然后打开门窗立即散热降温,将窖温降至12℃左右,以后按一般窖温要求进行管理。
对于一般窖则主要掌握适时收获,精细入窖,作到四轻(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五不入(带病、虫咬、破伤、露头青、受淹)。
控制窖藏量在70%左右,严格控制窖温在11~13℃。
加强管理过好三关(高温发汗、越冬低温、还阳变暖),提高安全贮藏效果。
另外,用50%多菌灵500~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处理甘薯,即把甘薯放入药液中浸泡,随即捞出而后人窖的贮藏方法,对控制窖藏期黑斑病、软腐病的发生蔓延收到良好效果。
4.开展检疫防病,防止扩展蔓延严格实行检疫,是防止黑斑病随种薯、种苗人为传播蔓延的主要措施,也是综合防病措施的组成部分之一,全面开展三查(查病薯、虫咬薯、破伤薯不进窖,查病薯不上床和查病苗不下地),三防(防止引进病薯病苗,防止调出病薯病苗,防止病薯病苗在本地流地)收效很好。
无病区要开展检疫工作,病区也要注意检疫防病。
二、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甘薯茎线虫病也叫糠心病、空心病等。
在我国南北各省(区)都有危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此病可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造成烂种、死苗、烂床、烂窖,一般危害可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产。
除危害甘薯外,还可危害马铃薯、花生、豌豆、大豆、大麦、三叶草、紫云英等300余种植物。
对玉米、高梁、谷子、小麦以及棉花,则不危害。
(一)症状甘薯茎线虫可以寄生危害薯茎和薯块。
凡被寄生危害处,内部组织均呈黑与白的疏松花瓤,群众称为糠心。
这是因为茎线虫侵人寄主后能分泌唾液,溶解甘薯内部细胞间的中胶层,并再次感染杂菌所致。
这种典型病症在种薯出窖时,表现最为明显。
苗期被害后,基部变青,没有明显边缘或病斑。
剖视茎部,里面有褐色糠心,严重者糠到顶;但当线虫侵人数量少或侵人时间短时,病症不明显。
薯茎被害后,在主蔓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的斑块,内部也呈褐色糠心。
严重者糠心延达顶端,病株蔓短,叶黄,生长迟缓,甚至主蔓枯死。
薯块受害,先是外皮退色,不久变为青色或暗紫色,有的还稍凹陷,发生裂口,其皮下组织发软,褐色,而里面空心。
被害薯块在田间由于细胞分裂不协调,常出现龟裂;但收获贮藏的薯块因已停止生长,故不龟裂。
薯块被害可分3种类型:1.糠皮型仅皮层被害,而内部完好,通常贮藏、出窖的薯块和芽苗多属此类型。
2.糠心型薯块内部为糠心而皮层完好,外形与好薯一样,但重量大减。
老式“窝瓜”的病薯多属此类型。
3.糠心与糠皮混合型外观为糠皮型而内部为糠心型,这是糠皮型与糠心型后期症状,两者最终都可发展为既有糠皮又有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