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珍贵的文化宝藏。

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众多古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古代遗址、高庙寺宇以及街巷道路的命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

这些古老的地理符号,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磅礴和沧桑。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

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

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

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

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

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

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中国的地名文化
人类自有了文字符号的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

地名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的统一体。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进步的足迹,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帮助。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

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苹果园、枣林
沟、香草坪、杳树坡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马乡、羊泉、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等;有以神话命名的,如山西神池县是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为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得名。

此外还有观音堂、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和古老的传说有关;有的地名源于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

如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灵石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还有的地方引诗为名,如山西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

古代以地貌特征命地名很普遍,例如河北邯郸,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

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

此外,以族群姓氏和方位命名的也很多,如牛庄、张家、秦店、北坡、东郭、南岭、西峪、中庄等。

许多地名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通过它们,可以透视各行各业。

清末民初温州成了万商云集之地,从地名就可看出当时温州商业经济成长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性。

如打篷巷,因从前该巷居民大多以编制舴艋船箬篷为业,故名;打银巷,据传此巷西端有一打银店铺,以手艺精巧而著称,故以巷名。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有关宗教的各种地名以及宗教建筑名很多。

如嘉福寺巷因是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而得名;白塔巷,因巷内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而得名。

方言与地名也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共同语。

方言地名有时候也与方言地域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深刻的联系。

如“浃”,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温州人称小河汊为“河浃”,或儿化为“河浃儿”,如龙泉浃;“垟”,指大片的田地,来自古越语,如垟儿、三垟、翁垟、垟头下。

地名五花八门,有文雅之名,也有粗俗之名。

在人们的心理中,总是喜欢地名取得好听、文雅些,地名反映求福禄、祈寿祉、期昌盛、盼太平的社会心态,如安平坊,意在人生“平平安安”;勉人巷,因巷中多粪坑,臭气熏人,乃取其反义,名曰美人巷,后谐音改称勉人巷;兴文里、砚瓦槽又反映了对科举、教育的重视。

汉语地名是汉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又是在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汉语地名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汉文化的烙印。

汉语地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整个中华文化特征是一致的,这是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之下形成的,因此,汉语地名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色彩。

地球上的地名数以万万计,它们都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相反,都有一定的自然社会根据。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语汇,普通性富于特殊性之中,通过对地名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规律规则的认识,有助于把握汉语的体质特征,有助于语言学,语义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而且对于了解汉民族心理特征和汉民族文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名的研究,能够更多更深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至意识形态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