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不同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不同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能量及营养素的供给要适当增加,但高温环境下人群的消化功能及食欲下降,由此形成的矛盾需通过合理膳食的精心安排来加以解决。

(一)合理搭配、精心烹制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物鱼、禽、蛋、肉,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

(二)补充含无机盐尤其是钾盐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豆类,其中水果中的有机酸可刺激食欲并有利于食物胃内消化。

(三)以汤作为补充水及无机盐的重要措施。

由于含盐饮料通常不受欢迎,故水和盐的补充以汤的形式较好,菜汤、肉汤、鱼汤可交替选择,在餐前饮少量的汤还可增加食欲。

对大量出汗人群,宜在两餐进膳之间补充一定量的含盐饮料。

低温环境人群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多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常见于寒带及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及冷库作业等。

低温环境下机体的生理及代谢的改变导致其对营养的特殊要求。

低温下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低温环境下生活或作业人群能量需要增加包括如下的因素,寒冷刺激使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衡定,这需消耗更多的能量,故寒冷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10%~15%;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的寒战,以产生热量,这也使能量需要-增加;笨重的防寒服亦增加身体的负担使活动耗能更多,也是能量消耗增加的原因。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人群能量供给较常温下应增加10%~15%,低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代谢发生明显改变的是从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低温环境下机体脂肪利用增加,较高脂肪供给可增加人体对低温的耐受,脂肪供能比应提高至35%~40%。

碳水化合物也能增强机体短期内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供能百分比应不低于50%。

蛋白质供能为13%~15%,其中含蛋氨酸较多的动物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的45%,因为蛋氨酸是甲基的供体,甲基对提高耐寒能力极为重要。

低温下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北极地区及我国东北地区营养调查表明,低温环境下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与温带地区比较,增加量为30%~35%。

随低温下能量消耗的增加,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尼克酸需要增加,尼克酸、维生素b6及泛酸对机体暴寒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专家建议硫胺素供给量2-3mg/d,核黄素2.5~3.5mg/d,尼克酸15~25mg/d。

给低温生活人群补充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

此外,寒冷地区因条件的限制,蔬菜及水果供给通常不足,维生素c应额外补充,日补充量为70-120mg。

有关脂溶性维生素对机体暴露在寒冷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维生素a含量水平降低。

维生素a也有利于增强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日供给量应为1500ug。

寒冷地区户外活动减少,日照短而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每日应补充10ug维生素d。

寒带地区居民极易缺乏钙和钠,低温环境下摄入较多的食盐,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增强。

寒带地区居民营养调查亦表明,其食盐摄入量高达26~30g/d,相当温带居民的2倍,寒带居民高食盐的摄
人量是否引起高血压尚有不同意见。

寒带地区居民钠盐的供给可稍高于温带居民。

寒带地区居民钙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膳食钙供给不足,故应尽可能增加寒冷地区居民富钙食物,如奶或奶制品的供给。

低温环境人群的膳食
(一)供给充足的能量
低温环境下对能量的需求应比同一人群常温下增加l0%—15%。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总能量的13%~15%、35%~40%、45%~50%。

其中脂肪供能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二)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在膳食安排时,特别注意鱼类、禽类、肉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的供应。

同时还可适当选择含高蛋白、高脂肪的坚果类(核桃仁、花生仁等)食品。

(三)提供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无机盐钙、钾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和烟酸等。

对低温环境工作人群,推荐摄人量比常温环境同工种增加30%~50%。

(四)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每日每人大约15~ 20g/d,高于非低温地区。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般将海拔3000m以上地区称为高原。

因在这一高度,由于大气氧分压的降低,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常出现低氧症状。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约有1000万。

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能量需要量
人体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到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因此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严重低氧情况下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代谢率降低。

但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在高原的能量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

一般情况下,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5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3%—5%,9天后,将增加到I 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高原环境人群的各种营养素需要量
1.碳水化合物在3种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代谢变化。

碳水化合物膳食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增加换气作用。

有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将动脉氧分压提高6. 6±3.7mmHg,肺扩张能力可增加13. 9%。

机体摄食量不足,心脏线粒体上三羧酸循环中脱氢酶特异性活力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力均下降。

可见在高原地区,应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维持体力非常重要。

有人建议,碳水化合物占供给量的比例,可提高到65%-75 %。

在6 200m高度膳食中应含有80%碳水化合物、10%蛋白质和10%的脂肪,以便提高机体耐低氧的能力。

糖和糖原是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被动用的能源物质,并且维持血糖水平对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力,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使肺泡和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大。

有人证实,4300m高度口服葡萄糖110g,可提高肺动脉弥散率13. 9%,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膳食的动物耐受低氧程度大于高蛋白膳食,并且高碳水化合物对低氧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高糖膳食可轻高山反应症状(头痛、恶心、
嗜睡等)的严重性,补糖有助于防止初到高原时头24小时人体力的下降,而且可防止高原暴露24小时内的负氮平衡。

碳水化合奶椎伊耐力的原因包括:①其分子结构中含氧原子多于脂肪和蛋白质;②消耗等量氧时,产能高于脂肪、蛋白质;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产生更多co2,有利于纠正低氧过度通气所致碱中毒。

2.脂肪在高原低氧情况下,机体利用脂肪的能力仍保持相当程度。

甚至有人提出,在高原上人体能量来源可能由碳水化合物转向脂肪。

3.蛋白质在登山过程中,往往观察到负氮平衡,但提高氮的摄取量,即可恢复平衡。

在高原低氧适应过程中,毛细血管可出现缓慢新生,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增高和血细胞总容积增加的过程,以提高单位体积血液的氧饱和度,这决定了高原作业人员对蛋白质的需要。

4.维生素低氧时,辅酶含量下降,呼吸酶活性降低,补充维生素后可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低氧耐力。

所以有人主张在低氧情况下,除应提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外,还应增加维生素摄人量,加速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从事体力劳动时,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应按正常供给量的5倍给予。

另外,对登山运动员补充维生素e可防止出现红细胞溶解肌酸尿症、体重减轻和脂肪不易被吸收等。

5.水和无机盐初登高原者,体内水分排出较多,体内水分可减少2~3 kg。

一般认为,此种现象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这一阶段如因失水严重影响进食,则应设法使饭菜更为可口,并增加液体,以促进食欲,增加进食,保证营养,防止代谢紊乱。

但在低氧情况下,尚未适应的人应避免饮水过多,防止肺水肿。

未能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还要适当减少食盐摄人量,可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

高原作业人群的膳食要点
1.高原作业人员能量供给在非高原作业基础上增加10%。

2.高原作业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构成适宜比例为1:1.1:5,占总能量比12%~13%、25%~30%和55%-65%.。

3.每日微量营养素的建议摄入量,维生素a 1000ug RE,维生素b12.0.~2.6mg,维生素bB2 1.8-2~4mg,烟酸20~25mg,维生素c 80~150mg,钙800mg,铁25mg,,锌20mg。

接触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与膳食
天然存在的电离辐射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及地壳中的铀、镭、钍等。

非天然的电离辐射可以来自核试验、核动力生产、医疗照射和职业照射等。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2000年给出人均年有效剂量(msv)为天然辐射水平为2.4[宇宙射线0.4,陆地y射线0.5,吸入1.2(主要是氡),摄入0.3]。

此外,医学检查辐射0. 4,原子核试验0.005,切尔诺贝利事故0.002,核动力生产0.002。

资料来源:/
转载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