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一味妙悟”——是相同的。禅宗讲的是感性,
通过领悟达到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芭焦俳句的“流行” 超越了从“动”到达“静”的“不易”。正如“青蛙入水”的“动”, 打破“古池”的“静”。引出“水声响”,又到达新的“静”的境 界。后者的“静”是前者“静”的升华,没有“入水”的释放和 顿悟.就抵达不了禅的佛我同一、物我双忘的奇妙世界。古 池的寂静是一种无形的象征,青蛙的动作虽然证明着生命 的存在、世界的存在,但这瞬间的运动反而更显示着生命的 空寂、世界的虚无。作者对自然片刻的顿悟获得.r对本体的 认识。所以一切运动的存在都只是为证明超越时空的“无” 的永恒。试看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 惊山鸟,时呜深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 深林,复照青苔上。”句句均可入禅,这里的“动”是“静”, 虚实相融,色空一体,完全在大自然中顿悟美的感受。 如果将西方诗人的诗作拿来做比较,中日两闻诗词文 化的一脉相承性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对西方人来说,基督教 是影响其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宗教,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 盛行于东方的佛、儒、道。基督教的《圣经》是西方人宇宙观 和自然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在基督教义 中,东方的天人合一变成了自然和人类对立。这种思想占据 了西方人的头脑,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一tL,理,也影响了诗歌 的创作。比如,英国诗人法伊尔曼一首的咏蛙的诗歌:“石 边发现个小青蛙,站在那一脸严肃,他眼盯着我毫无畏惧, 我明白他认为这方水域,本属于他的领土。这里面显然体现 出来了西方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代表水和青蛙是一种对 立关系,青蛙与我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是权力侵犯与被侵 犯的对立关系,体现了西方人万物皆备于我,自然处在被认 识,被征服的地佗的自然观。
“Beauty is truth,truth is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 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 了一幅融情于境的厕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 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 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旬写景,实 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此生活经验的 人,头脑中不知不觉会生成一幅优美的画或融入到这优美 的意境之中。 芭蕉的俳句营造的意境同样深邃完美。1684年,芭蕉 应热田友人之邀。去观赏腊月的海景。在海边游览一天后, 日暮逼近.苍茫迷蒙之色渐浓,正在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 微微的野鸭叫声,因作一句: 海<札r鸭力‘二囊I王刃加I:白L(汉译:“海边暮 色薄,何处野鸭声微白,苍茫又索寞。”) 海边、薄薄的暮色,野鸭细微苍白的叫声。苍茫又索寞 的感受。这是冬天海水平稳,暮色降临.苍茫而寂静景象的 生动写照。句句都在写景,但句句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情 感。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会让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引起 具有相似心情读者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美国诗人庞德在接触到英译的中闺占诗和俳句之后。 深深的喜爱上了东方诗歌文化,并创立一种诗歌流派,亦即 意象派。其中最具代表性作品就是《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营造言外之意,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 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这 首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不过这也正是诗歌艺术 的要求,隐藏一些东西让读者去破译。庞德受的毕竟是西方 宗教文化的熏陶,头脑中根本不町能像东方诗人那样,装满 了道家的“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的思想, 也不会对“禅境”、“大圆镜智”学说有着很深的了解。所以, 他的意象诗只是一堆意象。即使对具有类似生活经历的读 者,读完这首诗作,也不可能用“面孔的鬼影”、“潮湿的树 枝”、“花瓣”在头脑中营造出令人向往的意境。
系。按照道教和佛教的观点,宇宙本体的“道”和人生真谛 的“真如佛性”是无名无形、超言绝象的;有名有形的“言” 和“象”只是体现‘道”和“真如佛性”的中介『fii已;而要得“道” 成“佛”,就必须超言越象而“悟”。传道者意在言象之外,悟 道者于言象外见其意。越言象而觉悟是把握“玄道”、“佛性” 之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佛道所论传道悟道之法,本意 是在提出一种把握宇宙本体和人生真谛的哲学方法论。然 而随着佛道的兴盛流行,这一哲学思想对我国占代艺术活动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诗而言。它对于诗歌艺术表现 和审美欣赏均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佛道二家对言象作 用的认识、对言意关系的处理以及对言外之意的追求,为创 作主体传达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感受,薇中国古诗词的创 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即“以不尽尽之”,“以有限寓无 限”。同时,道家体悟玄道的意会直觉法和佛家体悟佛性的 参悟顿悟直觉法。对欣赏主体解悟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象 外之境从而获得丰富深刻悠长的审美感受,也极具启发诱导 作用。从消极方面看,佛道的哲学方法论只是为解决诗歌表 现之言意矛盾提供了可行途径;从积极方面说,它鼓励了众 多诗人日益追求“文外之旨”、“味外之味”,从而为一种新的 诗歌表现理论——使诗歌传情达意更具有艺术特性、也更具
有积极审美效应的诗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种诗学思想在古诗词中具体反映便是寓情于景、借景抒 情,情景不分和物我两忘。这种诗词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 优美的画面,构成一个充满诗意形象的境界,至于景物之中 所包含的是~种怎样的情感、谁的情感,让景物表达,让读 者自己思辨、感悟。李白的下面这首短诗就是一例:众鸟高 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 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 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 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罩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 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 感。天一卜众多的鸟儿高毪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 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IJJ中显得格外 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问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 “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三、四 两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 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 想回去.他久久地凝单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 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 到了感情卜的交流。唯有敬亭山这个自然景物了.解自己,再 次通过含蓄的方式。强化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日本俳句的创作在表达风格七同样从中国古诗词表达风 格中汲取营养。而俳句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本身也要求必须 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知道,俳句的格式是:每个俳句由 五、七、五三行共17个字母组成(以日本文字为准)。俳句形 式、音数严格的限制,完整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要求,语言 必须简约、表达必须十分含蓄,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诗人 必须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写景具有言外之意,
2010年1月 第l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ciai Science)
Jan.2010
No.1
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马文波
(苏州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日本俳句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唐诗、宋词、元曲的印痕,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更是极为深刻地反映了 中国诗歌文化对俳句创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表达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谈谈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 文化元素,并通过比较东西方在上述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认识中日文化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俳句;松尾芭蕉;创作风格;中国诗歌 中图分类号:131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1-0088-03 造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诗篇的思想性体现在表 达风格之中,意境营造又是表达风格的具体体现。之所以一 分为三,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日本的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小的格律诗之一。随着 日本文化的传播,从20世纪初,一些欧美诗人模仿着俳句 格式进行创作。俳句介绍到中国来,开始于“五四”运动期 间。但直到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它才为中国人民所熟 悉。比起英诗汉译150年的历史,俳句汉译30年的历史似乎 短了许多,数量也无法与前者相比,但其读者的可接受性, 后者远远超过前者。造成日本俳句深受中国喜爱的原闪是 俳句中含有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是一个比 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 风民俗等。哲学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的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 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包括文学创作。本文从中国宗教 思想的角度人手,谈谈中国诗词与日本俳句在思想性、表达 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的相似性谈谈中国文化对日本俳 句的影响。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还将通过西方诗 歌分析,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深远影响。之 所以选择松尾芭蕉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俳 句的最高水平。在松尾芭焦之前,虽也有不少俳人就俳句的 形式、内容、技巧等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是俳句始终没 有走上正道。芭蕉通过自己艰辛的创作实践,使俳句得以真 正进入艺术殿堂,开创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 世界上似乎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文学像中日两圜文学 姻缘那么源远流长而又亲近。而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 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文字的相似性、农耕生活生产方式历 时长、都经历比较漫长的封建社会,在频繁和漫长的文化交 流中,盛行于中国、流传到H本、对日本的宗教思想的产生 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当算是儒、释、道宗教思想。就俳句 创作而言.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造清晰反映出中国 宗教思想深刻影响印痕。当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 收稿日期:2009-06-25
一、思想性的相似性
所谓思想性,从宏观上讲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儒、道、佛二£种宗教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 刻而久远。对中华民族中的精华,亦即中国文人尤为深刻。 中国封建文人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仕途,当仕途亨通时,他 们的诗作便流露小儒家的积极的人世思想,当忧郁不得志 时,佛、道的清静无便自然占据上风。当然,封建文人只能 是封建千朝的卫士而不是主人,失意的时候要比得意的时 候多得多,所以,他们诗作流露出的多是道家的遁世思想, 常借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安慰自己,用游山玩水消磨时光。 我们知道道教的崇尚清静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正好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像吻合。这种主张也对后世的文学 家产生了影响。两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到唐朝的李白、 杜甫、向居易、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再到宋元时期的 苏轼、秦观、马致远.直到明清,中国古诗词中一直弥漫着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霜落 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些诗句,蕴含的无一不是儒道佛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宗教文化深为当时的周边国家所向往。道教 文化与佛教一样,很快就在朝鲜、日本、越南传播开来。道 教思想在隋唐以前就已经传人了日本,道教的长生不老思 想、神仙信仰、方术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风俗都产 生了巨大影响,遣唐使把学到的神仙思想、道术及大量道教 经典带回日本,中国的道士也到日本传道。应该说,日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