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从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2001年3月外语教学Mar.2001第22卷第2期ForeignLanguageEducationV01.22No.2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毛峰林(烟台大学外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日本的古典和歌及俳句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它在反映日本人认同与崇拜自然的岛国自然观的同时,还表现出与这种自然观密切关联的许多日本人审美观特征,比如微观与淡雅、不对称与不完全美、短暂与无常等,这些审美观特征不仅表现于文学艺术的领域,甚至还广泛影响至日本人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等。

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透视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是我们认识与了解日本人及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和歌;俳句;岛国自然观;审美观表现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0—5544(2001)02—0070—04Abstract:JapaneseWakaandHaikuconstituteanimportantmentalworldofJapanesepeople.TheyreflectJapanesepeople’Sapprovalandadorationofnaturalviewpointinthatislandcountry;meanwhile,theyalsodepictmanyfeaturesofJapanesepeople’Saestheticstandardswhichcloselyrelatedtothiskindofnaturalviewpoint.suchasmicrocosmandelegance.asymmetryandimperfection.transienceandfluctuationandSOON.Depictedinthefieldofliterature.thesefeatures雪莱则显得统一而单纯;如果说拜伦是讽刺的、爱嘲笑的,那雪莱则是抒情的、爱赞美的;如果说拜伦是冷漠的、悲郁的,那么雪莱则是热情的、乐观的;如果说拜伦的诗歌以“才气大、气势大、口气大”的壮美见长,那么雪莱的诗歌则以细腻、含蓄、精纯的秀美突出;如果说拜伦是一只迎着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那么雪莱就是一只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的夜莺。

以“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为特色的拜伦,与“天才预言家”的雪莱,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19世纪乃至今天的文学星空,仍然是两道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1jLordByron.Don。

luan[MJ.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2jPercyByssheShelley.TheWot‘ksoY、PercyBysshe肼一elley[M].CopyrightbyRandomHouse.Inc.Black’SReadersServiceCompany.Roslyn.NewYork.1951.[3:ThomasHutchinson.TheCompletePoeticalWorksoJ}1PrtyByssheShelley[M].LondonlOxfordUniversityPress.1956.[4]A.S.B.Glover.Byron—Poems[M].England: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1987.[5jLiuBingshan.AShortHistory01English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1.[62AnnetteT.Ru.binstein.nPGreatTraditioninEngli旃Literatu|,‘efromShakespearetoShaw[M].ModernReaderPaperbacksU.S.A..1969.[7]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8]张伯香主编.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j翁长浩主编.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0]外国浪漫主义文学三十讲[zj.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收稿EI期2000—05—02责任编校郑荣万方数据exertagreatinfluenceonJapanesepeople’svaluesandworldoutlookaswell.LookingatJapanesepeople’saestheticstandardsfromJapaneseclassicalWakaandHaikuisanimportantwayforUStOunderstandJapanesepeopleandtheirculture.Keywords:Waka;Haiku;naturalviewpointofislandcountry;aestheticstandards在我们阅读日本古典诗歌和歌及俳句时,感触颇深的是日本人的情感及其审美观与自然的密切关联。

狭长的岛国兼有四季的变化,构筑了日本自然丰富的特征。

在这一狭窄且充满变幻的土地上.人们世代耕耘劳作并感受自然赐予收获的喜悦.同时经历台风、地震、海啸等灾害的袭击又对自然产生畏惧。

长久以来。

岛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其主要表现特征为对自然的崇拜与认同,这点反映在了日本早期古代神话传说及诗歌中。

如传说中缔造日本的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二神最初创造的不是人而是一块土地,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首句雄略天皇的和歌中即有“虚见津、山迹乃国者…”之句,表明日本人对国家自然特征的认识。

对自己国家的美称则有“丰苇原瑞穗国”,冠以具有岛国情调的自然景物相称。

在日本人看来,是神首先赐予了万物之本的土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对tl然的态度不是与之对立,而是以虔诚与赞美之心去接受与溶入自然。

这一对自然的认识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以日本和歌及俳句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中表现的诸如“括力、L”、“南扣札”、“余情”、“无常”、“幽玄”等审美理念可谓是其影响下的产物,它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反映日本人的审美观乃至人生观,也是日本文化精髓部分之一。

作为对日本人及其文化的一点管窥,本文就和歌及俳句表现的几点日本人审美观取向作一考略。

一、微观与淡雅的审美表现日本古有“大和”及“大八州国”之称,其分别源于“山处”、“大八岛”两词。

即居于山海之间是日本人早已有的认识,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于这块狭窄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息繁衍,经历自然万物由出生至繁盛、由衰竭至死亡的每个过程。

漫长地与自然共处,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岛国自然观,其表现特征之一即是对客观世界的微观审视上,人们往往通过诸如樱花的盛开到凋落、蝉噪至雁鸣、起风至下雨等一系列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表现人内心的喜悦和悲哀情绪并寓于其中人生意义。

在这点上.和歌与俳句中均有表现,如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所作俳句:(1)古池专蛙飞伊_i厶打水力音(大意:幽静古池旁,忽有青蛙纵身跳,激起水声响)作为俳句重要构成之一的是反映季节的“季语”.季语中许多是由自然界的动植物构成,它是日本人对自然观察与认识的一种体现,上述俳句中的季语为“蛙”,代表春季。

在这首俳句中。

古池、青蛙、水声不过是作者对自然的微观产物。

然而在这微观产物构成的世界里。

似也浓缩着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

青蛙的跳跃打破了古池的幽静,相对的静为绝对的动所代替,这种空间上的微小变化衬托的乃是时间上永恒的变化,在日本俳句或和歌中,以自然细微的变化来预示人之生命的变幻无常是常有的表现,其微观世界表现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日本俳句其象征意义的所在。

再如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前期女流歌人小野小町所作以下和歌:(2)花∞色{主移9I:;于I)乐¨允万岛6二扣舻身世I二泰60护扫I)世L圭5二(大意:淫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凋)樱花历来为日本和歌常咏叹的题材.花开花落、花色花香无不寄予着日本人的特殊情感,尤其是衰落之樱更让日本人动情。

此句和歌正是通过樱花的色退香消这一微观自然场面,预示了生命的短暂、无常,并倾注了作者深切的惋惜与悲哀之情。

因此,一叶知秋.樱花色退香消等细微变化的背后展示的是日本人极少外露的精神世界。

与日本和歌及俳句表现的微观审美取向相对照,中国古典诗歌则表现为宏观性特征。

比如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及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表现的是另一种宏大和豪放:(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诗让人感到的是恢弘的场面、豪放的激情,从·7】·万方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那种在大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自然观.其表现特征即是在对自然审美上的宏观取向.而此种表现特征在日本和歌及俳句中是鲜见的。

和歌和俳句表现的另一日本人审美取向是崇尚淡雅素朴、摈弃艳丽豪华。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其色远不如牡丹、月季等的艳丽,但日本人对其情有独钟,原因之一是樱花那种淡雅朴素的品质迎合了日本人追求的审美情趣。

以日本漆器及陶瓷器为中心的工艺美术品均以淡雅朴素的表现为主。

日本的寺庙、神社以及其他的传统建筑也多以淡雅素朴为特色。

作为反映这种审美情趣的歌谣,以下咏樱歌谣为日本人广为唱颂:(5)芒<岛芑<岛弥生力空C耋见渡中加占f)霞加云力、(大意:暮春三月晴空里,樱花烂漫芳香溢,放眼望至花开处,如同飘烟似白云)此歌描述的樱花正像晴空飘浮的烟云那般素淡自然.当其开放时,呈轰轰烈烈.当其凋落时,又显毅然决然.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为樱花这种品格赞美和感动。

日本古典诗歌在表现淡雅素朴的同时,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比其更进一步的灰暗与苍凉的色彩。

比如有一首松尾芭蕉的名俳是:(6)枯扎枝I:乌④泊9允为窜秋④暮(大意:暮色枯枝上,乌鸦独栖于巢旁,愈感深秋凉)读此俳句,一眼望去,面前呈现的是万木凋零“秋暮”之中黑色的乌鸦栖息于毫无绿色的枯枝上,这是一种何等的灰暗与苍凉的场面。

表现苍凉与寂寥的情调是松尾芭蕉俳句最大的特点.作为日本人审美理念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存在于其他的和歌与俳句中,其中作为表现苍凉与寂寥的“秋④暮”及“秋们夕暮”的体言结句表达成为和歌与俳句在表现上的共同特色。

日本和歌集《新古今集》中有名的“三夕之歌”即均以“秋力夕暮”结句:(7)墨∥L誊f耋4-刃色EL屯幺加1)C于1)圭善立一)山力秋∞夕暮扎(寂莲法师)(8)心套誊身c二屯南扣扎f耋知岛扎f亍1)鹬立一)泽④秋④夕暮扎(西行法师)(9)见渡世C善花宅)红叶屯套力、I)C于r)浦∽苫屋④秋∞夕暮扎(藤原定家)在日本人看来,灰暗的秋日黄昏最能体现那种苍凉与寂寥之感,这也是一种美感,因而为日本人常常咏叹和欣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