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
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渐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成功以后又必然转变为新的社会渐变过程。
3、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哪些?(或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因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总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并且总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自然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等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对社会变迁的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
自然环境的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社会变迁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类会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也会因为按自然规律办事,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造福与自身。
人口变动对社会变迁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两个方面。
人口的自然变得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构成的变动,他们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影响。
如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社会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增大,即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社会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方面,盲目的人口迁移会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安定。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
随着世界日益开放,文化传播正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上就有不少文化是从别国传入的。
但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也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此我们需谨慎对待。
4、什么是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2)经济发展的工业化。
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3)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
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组织功能的这种分化与互补化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4)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在整个国家人口中将占主导地位,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趋向现代化。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综合性标志。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
社会生活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人的现代化有赖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离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离开了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5、论述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答:一、韦伯的新教伦理说。
韦伯认为欧洲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获得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条自我约束的戒律,即在增加生产的同时抑制了自己的消费。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教义促使人们既能最大限度地生产财富又能限制自己的消费,然后将节省下来的财富再用于投资,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
虽然韦伯并不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原因,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他过于强调了宗教价值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现代化国家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切罗特等人为代表。
他们认为韦伯的观念存在局限,他们赞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加速了欧洲现代化进程的观点,但资本主义的兴起本身还需要加以说明。
他们认为欧洲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是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这样人们才能获得追求他们经济利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了可能。
但这一理论没有说明是什么力量促使国家力量遭到削弱的。
三、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欧洲的现代化不是出于其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他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附属国,西欧国家是靠一种不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附属国那儿获得了巨额财富,才使他们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沃勒斯坦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西欧国家在最初能够成为核心国家,这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缺陷。
四、真正从本质上解释西欧现代化的根源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按马克思的看法,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欧洲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些列变革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欧洲迅速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5、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答: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我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我国现代化是以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
在现阶段我们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我国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现代化。
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达,又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
(4)我国的工业化不是以剥夺农民、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工业化,而是城市与农村、城市大工业与乡村工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我国城市化不是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而是以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之,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我们党确定了哪些基本方针?以及需要协调的关系答:(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的关系有:(1)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济增长与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之间的关系(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8、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答: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弥补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改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主法治政治的形成。
一方面,中国通过融入全球化潮流,在指定法律方面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吸收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并在经济立法方面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
另一方面,我国立法制度的民主化、立法行为的程序化、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等立法环节,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向国际规范靠拢。
最后,全球化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外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传入我国。
自由、民主、理性等现代理念对于消除我国传统国民意识中的特权、等级、身份等落后观念和意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全球化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中国的文化学术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文化学术接轨,起到催化作用。
应该看到,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本增加的过程。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对外开放的深入,可能会冲击我国一些产业部门,由此还可能发生相关联的失业等社会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既传导经济景气,也传导经济衰退,因此它会增大国家的经济波动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