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不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充分发展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潜能为目的,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2、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课程的要素:要素: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
四、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活动课程:通过心里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强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
艾斯纳的三种类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就是幼儿园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就目前而言,教育界对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
比较认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就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来看,主要有对幼儿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结构、层次。
体系:以学习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目标的结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层次:幼儿园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具体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表述的目标要一致,尽量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目标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可观测;行为目标表述要做到行为主体相一致。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内涵: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1、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目标紧密相连2、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3、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有机组织的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幼儿园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所组成的区域。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依据这样的基本精神,基于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的发展,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具体原则:1、目的性原则2、适宜性原则3、生活化原则4、兴趣性原则5、基础性原则6、逻辑性原则易出现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缺失2、课程内容的超载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的生活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5、课程内容缺乏提升五、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1、基本方法:逻辑组织法: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2、常用方法纵向组织法: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横向组织法: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的方法。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实施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指的是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在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的性质就是典型的经验课程。
这种课程是情境化、人格化的,因此,课程实施的技术化、程序化的特性被彻底消除了,课程实施再也不是按原初的课程计划“按图索骥”或稍加修改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创造过程。
在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和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课程创生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三、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1、课程计划因素2、一线教师因素四、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计划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2、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和组织3、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和指导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5、家长工作和社区的联系等五、教育教学计划的类型:年龄班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制定计划的过程: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观察或评价六、教案的设计: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一般来说,设计教案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阐明期望幼儿通过这一活动能学习到的知识、态度或技能教学方法,描述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计划好怎样开始、怎样进行、怎样结束教学内容和教具的选择,怎样配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教具,以有效的达到目标。
六、选择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1、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小组活动:可以说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说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
个别活动:可以说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
2、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观察: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实验: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游戏操作: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
谈话、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一件,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
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
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实物(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自制教具。
4、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与生活;学习环境;家园合作。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评价一、含义: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作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二、作用:课程评价伴随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始终,它对幼儿园课程具有选择、监控、总结、反馈、导向的作用。
三、评价的类型: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从评价主体的不同划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从评价对象的范围划分为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单纯评价;从评价的参照体系划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确定评估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2、差距评价模式:普罗沃斯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表现—对标准和表现进行比较—确定差别是否存在3、目标游离模式:斯克里文4、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5、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五、区域活动的内涵,设置区域空间的基本要求。
1、内涵: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它教育活动的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2、基本要求或注意事项:1、动静分开2、封闭性与开放性结合3、相关邻近4、灵活性5、空间拓展6、避免“死角”七、园本课程的内涵、特点,园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流程1、概念:园本课程是指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2、特点:1)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2)在课程权力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3)在课程民主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4)在课程开发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生成性。
3、流程:1)建立园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2)幼儿园现状分析;3)拟定园本课程开发目标;4)编制园本课程开发方案;5)园本课程实施与评价。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1.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 P2(另结合课堂笔记)2.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P3(这也是对课程的定义)3.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P74.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P8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重点章节)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P222.“鹰架教学”理论内容及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P22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P234. 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哲学观基础 P335. 博朗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 P37-38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低结构教育活动和高结构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 P58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 P74-762. “单一科目”教学活动 P793. “整合科目”教学活动 P834. 单元教学活动 P865. 主题教学活动 P906. 方案教学活动 P1007. 区角活动(又称区域活动) P103第五章幼儿园课程中得各教育领域因本章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内容基本重合,故考试不另做要求,可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