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的,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两种表现形式:妄想知觉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使患者有不祥预感。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感染性疾病后遗症、狂犬病等。
2、感觉减退(感觉阈限增高):抑郁、木橿(精神运动性抑制)、意识障碍等。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区别于内脏性幻觉。
(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带有恐怖性质。(脑损伤、意识障碍)
3、思维贫乏(空)
思想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但回答问题时语速并不减慢,对精神症状漠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散)
联想松弛、内容散漫,谈话不切题,“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5、破裂性思维(松散的加重)
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识上的连续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变态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会丧失。(布洛卡失语、布洛卡区)
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的两个基本命题是:潜意识和性的冲动。五个判断: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称为“力必多”;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人具有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人的异常心理是由如下缘由造成:“性心理”发展受挫,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造成人格异常;“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引发的焦虑;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患者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它的发生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障碍、记忆聪慧与智能障碍(大部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伴随有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
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见于精神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显著缩小,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多动症ADHD、注意缺陷ADD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
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病情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
3、遗忘
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高涨(与思维奔逸相联系)
精力充沛,自我评价过高,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若思维奔逸、情绪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二)情绪低落
精力不足,思维迟缓,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自罪妄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若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动作减少同时存在,则构成抑郁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三)焦虑(与抑郁是共病,都是负性情绪体验。焦虑——对未来担心,抑郁——对过去不开心)
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感到忧虑不安,伴有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有濒死感,失控感,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神经症、惊恐障碍。
(四)恐怖(害怕、回避,与焦虑生理反应一致。焦虑——自己构想,恐怖——实际面对客体)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思维被广播,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区别于思维鸣响。
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动脉硬化、躁狂状态。
顺行性遗忘: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
逆行性遗忘: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称为心因性遗忘症,指对生活中某一定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癔症、应激障碍。
4、错构
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
2、强迫观念(区别于思维云集)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幻觉(出现幻觉一定是重性精神病):
(1)根据感觉器官不同,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患者会自言自语、自笑)争论性幻听。幻听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高烧、酒精依赖。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机能性幻听):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读心症)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
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自罪妄想: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严重的疑病妄想又称虚无妄想,对于认为自己所患的躯体疾病比较淡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三)感知觉综合障碍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礼物变形症。
“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病性障碍的核心症状)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二)情绪淡漠
对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绪倒错(知、情、意不协调)
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豁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脆弱(爱激动)
常见于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
(二)易激惹(爱发脾气)
思维被剥夺: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
9、思维云集
又称强制性思维,指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区别于强迫性思维。
注:7、8、9总称为精神自动症,有其中之一即为精神分裂症。
10、病理性赘述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偷换概念)
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
6、思维为连贯
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词语杂拌称为思维为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时间内突然中断。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剥夺
思维插入: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对这部分意外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行为主义(巴甫洛夫、斯金纳)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另一个是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产生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多见于恐惧神经症。(场所恐怖、事物恐怖、社交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见于重性精神病,都是情绪的不协调)
(一)情绪迟钝
对能引起鲜明情绪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精细的情绪(荣誉感、责任感等)逐渐受损,但并没有完全丧失。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坚信周围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迫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