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名校试卷高一语文期中期末考试题汇总版(含答案) (57)

全国名校试卷高一语文期中期末考试题汇总版(含答案) (57)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文学常识12分1. 按要求填空。

(6分)⑴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秦风》)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最能体现他生活状态之恬淡闲适的句子是“,”。

而“,”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寓理。

2. 按要求选择。

(6分)⑴对《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重章叠句B. 双声叠韵C. 运用赋比兴D. 句式参差⑵对左思《咏史》中用典手法的作用,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紧扣诗题,抒发怀抱B. 引古说今,唤起联想C. 一语双关,表达含蓄D. 以简御繁,蕴含深意⑶以下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我国小说的起源。

B.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小说具备了文学的性质。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都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

D. 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上吸收了不少史传文学的经验。

二阅读58分(一)阅读《合欢树》节选,完成第3—5题。

(10分)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3. 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4. 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味。

(4分)⑴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⑵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5. 结合以上选文,分析作者这样组材的意图。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

(18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吴功正①《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

《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

《红楼梦》以日常的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现实主义地描写了生活的全部复杂内容。

它没有金鼓大作的场面、兵血交飞的情景,它和传奇式的作品分道扬镳,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而又注重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生活的波涛发展。

②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曹雪芹正是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来设计情节的波澜。

③日常的生活描写,使《红楼梦》能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它的长处。

但是,也有它的短处,如果不精心安排,没有情节的波澜、漩涡,就势必会平淡寡味,无法吸引人。

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

④《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

这种铺垫,既具有必然性,又很富有层次感。

我们不妨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为例,作些分析说明。

⑤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

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

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

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经济的学问。

”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经济学问的人。

”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

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

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

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

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⑥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文学作品也是同理。

金钏儿投井,雨春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

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

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⑦。

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

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

二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6.“分道扬镳”在文中具体指。

(3分)7. 第②③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征,请就此进行分析说明。

(4分)8. 联系上下文,在第⑦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2分)9.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篇以比喻叹《红楼梦》结构精巧,情节自然生动,以先声夺人之势奠定全文基调。

B. 文章分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意在说明曹雪芹长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写法。

C. 第⑥段开头以自然现象类比,说明文学作品的高潮由隐到显,渐次迭进,势在必然。

D. 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10. 概括第⑥段画线部分评析的思路。

(6分)(三)阅读《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完成第11—16题。

(16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①,放逐义帝②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注]①背关怀楚:指放弃关中形胜之地,东归建都彭城。

②义帝:楚怀王孙,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

1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⑴地方..千里⑵亦足王.也⑶籍独.不愧于心乎⑷吾为若德.12. 与“持短兵接战”中“兵”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A. 先礼后兵.B. 厉兵.秣马C. 纸上谈兵.D. 按兵.不动13. 为“自矜功伐”的“矜”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分)A. 端庄B. 怜悯C. 注重D. 自夸14.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B.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C.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D.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15. 概括项羽拒绝渡江的理由。

(4分)16. 根据论赞部分的内容,概括项羽之“谬”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19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