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01-15 14:32 最高管理员共1019次点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扩大招生至今每年招生都保持在180人左右,是一个大专业,培养发展制造业的急需专业人才。
该专业是从福大建校时的“机制”专业发展演化而来。
1988年教育部专业评估时,被评为优秀专业。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传统与氛围,毕业生在社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经过“五机合一”的专业改革,实现了“大机械”、“机电结合”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制订了一整套教学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化、实践性环节的进一步加强,工程训练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等等。
该专业建设,“五个机类专业合并调整为一个新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继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之后,于2006年被批准为福州大学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和2008年1月分别获批为福建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首批启动的“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结合学校提出的建设东南强校的发展定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品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与目标∶①建成国内省属高校中的一流水平;②建设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学术队伍;③建设一、二个先进的开放型实验室;④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机械工程学科的本科大专业,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坚实的学科基础,因此培养方案应该加强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培养;为了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突出专业特色,实行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模块课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同时突出了各个专业模块的培养特色,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新工作岗位的快速适应性。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减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安排学
习的时间,逐渐将学生引导到图书馆、实验室、各实习基地等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加创新学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从课堂解放出来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实践环节的基础。
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测试技术与仪器、数控技术、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液压控制系统及专业选修模块课程。
本专业一贯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大批素质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综合型人才。
已有5门省级精品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8门校级精品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制图、机电装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数控技术。
3门双语课程:机械原理、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学团队:机电装备技术与控制教学团队、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力学教学团队、机械制图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
已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
2个省级教学团队: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机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实验室建。
设现有开放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现代设计实验室、先进制造实验室、机电测控实验室、液压与气动技术实验室。
已建立三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福建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福建省力学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参与校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即机电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升兴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中福水表有限公司、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三明重型机械厂、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组织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教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教学成果,有力地提高了该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 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教改项目:
1) “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3) “世界银行贷款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心建设”;
4) “面向21世纪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5) “新世纪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
1) “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面向21世纪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建设国家工科教学基地,构建机械基础教学平台”获2004年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已通过评审为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4) “机械制图”和“机械原理”两门课程分别被评为2003、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5) 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04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被评为“优秀”。
3. 特色内容和内涵
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全面素质与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该院的一大特色。
所取得的成果处于全国同类专业的一流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内前茅,从新的人才质量观来审视,学生的知识面,对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掌握,分析、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自学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学院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科研实力,已形成浓郁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氛围。
这种氛围从师资水平、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方面深刻地影响我院的本科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该院科研与本科教学
结合紧密,促进教学成效明显,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学院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奠定了学术基础
1) 承担科研项目50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2000万元;
2)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三等奖21项;
3) 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4) 公开出版专著9部、教材25部;
5) 公开发表CSCD核心期刊及国际期刊论文500余篇,其中SCI、 EI 收录151篇;
6) 承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5次,到会交流人员累计约650人。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学术水平,为高水平本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学院科学研究的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
1) 80.3 %的本科任课教师都承担了科研任务,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对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2) 76%的毕业设计是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
该院历年获得重庆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的大多数结合了具体科研项目。
3) 学院教师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本科课程教材。
其中一批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直接以第一作者编写了本科教材,在全国的重要出版社出版,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3.学科基地向本科教学开放,为高质量本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 学院拥有9个国家级、部省级以及与企业联合建立的科研基地。
2005年至2008年科研基地为本科生开设课程413门次、开设教学实验23个,共有1029名本科生进入科研基地进行毕业设计。
2) 多年坚持在学科基地进行本科生的工程综合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2005年至2008年完成工程综合实践项目27项,学生提交答辩论文22篇,学生获奖1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4. 特色的内容和内涵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结合紧密,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本科教学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为本科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师资,并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从而提高了本科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