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工程图学学分数:7 总学时数:112课程内容:正投影原理和基础知识;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和相对位置;立体表面交线(截交线、相贯线)的投影;绘制和阅读组合体视图;形体构型设计基本方法;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机件的尺寸标注;标准件与常用件;计算机交互绘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材: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画法几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6版;2.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5版。
前修课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课程内容:本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基本电路、基本磁路的应用科学,是该专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单相和三相交流电路的计算和分析;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应用;交直流电机及其特性的研究;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研究。
教材: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第6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学分数: 5 总学时数:80课程内容: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是研究机器零件常用材料和加工方法,即从选择材料,制造毛坯,直到加工出零件的综合性课程。
它是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学生在金工实习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常用工程材料及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培养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具有选用工程材料的初步能力。
掌握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
了解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教材:1.戈晓岚,王特典主编. 工程材料.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何红媛主编.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王辰宝主编.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前修课程:工程图学,大学物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一)学分数: 4.5 总学时数:72课程内容:工程力学(一)(理论力学)是机械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以后各门力学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机械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有较系统的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理论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
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2、抽象化能力(包括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进行适当的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定理求解或作定性分析),3、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象)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6版。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部分)。
后续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优化设计,金属切削原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二)学分数: 4.5 总学时数:72课程内容:工程力学(二)(材料力学)是机械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承载能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2、抽象化能力(包括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进行适当的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定理求解或作定性分析),3、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象)以及数字计算能力。
教材: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4版。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零件,机械优化设计,金属切削原理。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子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内容主要包括二极管和晶体管的结构及特性;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及在信号运算及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电子电路中的反馈类型的判断;直流稳压电源组成及工作原理;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教材: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第6版)下册(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学分数: 3 总学时数:54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的学科。
主要内容有:机构的结构和运动学:研究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讨论机构的组成原理;从几何的观点来研究机构各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求法;研究按已知条件来设计新机构的方法。
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研究在机械运动过程中作用在机构各构件上的力分析和惯性力的平衡问题;研究确定机械效率的方法和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以及作用力、运动构件的质量和这些构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教材:郑文纬,吴克坚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版。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学分数: 4 总学时数:64课程内容:研究在普通工作条件下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部件的选用和设计问题,这些零部件主要有螺纹联接、键联接、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链传动、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弹簧等,讨论这些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材料选择、工作能力的确定、加工工艺等。
教材: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版。
前修课程:机械原理,工程材料,机械制图等。
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等。
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课程内容: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控制工程基础(即经典控制理论)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发展、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分析、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系统的校正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能熟练运用原理与方法分析、设计控制系统。
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教材:杨叔子等.控制工程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4课程内容:本课程是机械类、仪器仪表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常用量具测量的基本测量方法;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测量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材:甘永立主编.几何量公差与检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7版。
前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等。
后续课程: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2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大学英语及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对高年级学生所开的专业课。
巩固原有的英语水平,增加对常用机械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基本词汇、前缀、后缀及专业术语的掌握,了解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阅读方法,英泽汉及汉泽英技巧,并通过阅读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英文资料,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教材:1.施平主编,《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2.刘曙光主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英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前续课程:大学英语,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程学学分数: 5 总学时数:88课程内容:随着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为满足机械类专业课程调整、合并的需求,在压缩传统专业课学时的情况下,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并与之融会贯通打下基础,使学生建立与现代制造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概况。
掌握机械加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学会如何分析影响加工质量的各种原因和保证加工质量的工艺方法。
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会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以及产品装配工艺过程的方法。
了解当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
教材:王杰等编著,机械制造工程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前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
课程名称:测试技术学分数: 2 总学时数:40课程内容: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学习、了解机械工程动态测试中常用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程原理,测量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黄长艺,严普强主编.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前修课程:控制工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学等。
课程名称:机械设备电气控制学分数: 2 总学时数:40课程内容: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是利用各种器件、自动装置对机械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是衡量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课程包含电气控制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两大部分。
电气控制技术部分着重讲授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电机调速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同时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知识及典型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部分着重讲授PLC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PLC的基本指令系统,同时介绍PLC的发展史、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教材:郁汉琪主编.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前修课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后续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原理及应用学分数:3总学时数:48课程内容: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学习MCS-51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单片机内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口等资源和外部存储器、可编程输入输出接口芯片、模数转换器等接口芯片的扩展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