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商务课件之(最新)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价值理论比较研究讲义课件

精品商务课件之(最新)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价值理论比较研究讲义课件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 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 一方面,又应看作是这个部门的平均 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 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然 而,如果某种商品只有一件,只要它 是以销定产、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 产品,它所包含的劳动量能够得到承 认、得以实现,那么,该商品的个别 价值就是社会价值,其体现的也就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价值论与西方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 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 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 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 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 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 (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 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 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 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 配;第四卷则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 治经济学说。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它是历 史范畴,不是永恒范畴。 商品价值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 动的关系。 价值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的外 壳所掩盖的。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 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 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 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因素同样创造价 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谈转移不好解 释。 一种观点认为,新技术对价值形成有重大 影响,或在一定条件下能创造价值。在市 场上更有效利用新技术,能在价值关系中 使个别价值还原为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但不创造价值。否则会陷入二元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劳动二重 性的发现,才提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提示了使用价值 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 说明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等 一系 列总是,才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形成科学的 剩余价值论,并以此研究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属非生 产劳动,不创造价值。
(MPS与SNA)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 动,同样创造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要 按劳动的性质作具体分析,如交通运输是 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娱乐业是非生产劳动 不创造价值。 争议:教师,公务员的劳动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分析逻辑: 马克思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从 物品的一般有用性引申到商品的特殊 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的 社会性引申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必 须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从交换价 值形式提示出掩藏的内容,即价值; 进而从质和量两方面,研究价值实体 和价值量,即研究价值本身。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 性,是由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所决定的。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所使用的 活劳动会相对减少,可发达国家的价 值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却在不断增加。 马克思认为,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 值的源泉,那么,劳动价值论如何解 释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国民生 产总值却不断增加的矛盾?
பைடு நூலகம் 3、货币的产生、发展与价值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古典学派从来没有分析商品的价 值形式,把价值和交换价值相混同, 把价值和价格相混同,他们讲价格时, 实际上就是价值。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发展作了历史 性的分析,指出了如何从简单的价值 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揭示了货币的 起源和本质。
早期分配制度是单一按劳分配,把价 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依据。1992年十 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 顾效率与公平。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 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 合起来,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 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2002 年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逐步分离。
个别价值←私人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社会价值←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中的一些 情况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发达国家, 大有变商品的“批量生产”为“个性 化”生产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商品 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而这种个性化商品没有其他 商品相比较,因而也不遵循马克思的 约定。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的论断 在这里遇到了“挑战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 件下,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业、农业、 建筑业等部门中的雇佣劳动者,不仅 为资本家生产商品,而且直接生产剩 余价值,这些部门的劳动属于生产劳 动。此外,还有运输业的劳动,以及 商品流通过程中用于商品的保管、包 装等方面的劳动,也属于生产劳动。 运输、保管、包装是生产过程在流通 领域中的继续。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 价交换。
如何看待 “成本决定价格” ?
(二)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2、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否相关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与价值量 变动
是否只有活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才创 造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坚持活劳动、物质生产 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非 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凡生产具有使 用价值、而且通过交换转移到需求者手中 的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是社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 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关主题